历史上那些闷声作大死的翻译们

呐,翻译——译者和译员吧,实在是个很尴尬的职业。

什么?你问我译者和译员有什么区别?

嗯,译者(translator)主攻笔译,译员(interpreter)主攻口译。

很简单吧!但是这个职业真的很心累:

翻得好,没人夸,甚至几乎没人会注意到翻译的存在——不信你现在弯弯手指,好口碑的译者能数出三个不?

然而我们每天刷的推送、读的文章、追的剧集里面,翻译差不多无处不在呢!

就像空气一样,正常呼吸的时候约等于没有,直到有人悄悄地……噗……

历史上那些闷声作大死的翻译们_第1张图片

翻错一次,遗笑万年。

说起那些错得让人啼笑皆非的神翻译,我们想到的大概会是这种:

历史上那些闷声作大死的翻译们_第2张图片

或者这种:

历史上那些闷声作大死的翻译们_第3张图片

这些错误翻译产生的后果,大约也就是让大家吐个槽图个乐而已。但是下面这三个案例,绝对称得上不折不扣的闷声作大死,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看到真正“一言不合”的后果是有多惨痛……

1. 总统的翻译也坑爹

1973年,时任美国总统卡特访问波兰。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波兰语算是小语种道理我懂,但你们是美国总统访问代表团耶……),访问期间的译员是按150美元/天雇来的,名字不说了,毕竟都是同行还是留点面子……燃鹅,这位译员并没有给总统留面子。

总统先生上来一句中规中矩的官话:

“今天早晨,我从美国动身来到这里……”

I left the United States this morning...

从译员嘴里出来就变成了:

“我抛弃了美国……”

When I abandoned the United States

历史上那些闷声作大死的翻译们_第4张图片
卡特:好气哦,但还是要保持微笑。

答应我以后不要图省钱好吗!翻译这种事情真的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啊喂!

2. 用玉米埋葬资本主义

1956年。冷战。

赫鲁晓夫大大在莫斯科的波兰大使馆发表了一场演讲。歌颂我们主义,抨击他们主义,嗯,你们都懂。

(又是波兰,你们……)

讲话中,赫大大淡淡地说了一句:

我们要将你们埋葬。”

美国炸毛了!整个西欧都要崩溃了!西方媒体头条全面沦陷!所有人都觉得核战要爆发了!

此时的赫鲁晓夫……

历史上那些闷声作大死的翻译们_第5张图片
此时的赫鲁晓夫

所以他到底说了啥?


好吧,赫鲁晓夫的这句话在英文中被翻译成We will bury you. 但是俄语原话的意思事实上更接近于:We will be present when you are buried. 在战斗民族的语言中,这句话并没有什么杀气,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意思只是“我们比你们强”,而,已。

所以,赫鲁晓夫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真正想说的或许只是:

历史上那些闷声作大死的翻译们_第6张图片
我们苏联最棒了!

3. 小翻译,大悲剧

1945年,这是一个真的悲剧。

美中英三国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为此,日本首相铃木紧急召开会议,最后得出的意见是:

“《波茨坦公告》不过是开罗会议的翻版,政府认为并无任何重大价值,只有予以默杀而已。我等必须向战争之胜利迈进。”

铃木使用了“默杀(mokusatsu)”这个词来表达“不予评论”的意思。

然而,千不该万不该,这个词还有“傲慢轻视、置之不理、你MB爱谁谁”的意思……

无论是政客脑抽措辞不当,还是翻译没有酌情选择合适的词义,总之,美国得到的翻译版本是:

“日本刚刚十分不明智地回应道:‘让盟军放马过来吧’。”

在得到这样的回应10天之后,美国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

历史上那些闷声作大死的翻译们_第7张图片

写到这里忽然觉得有点沉重。作为翻译工作者,经常会发现翻译中不准确的地方,自己也会犯下各种各样的翻译错误。这算是我们日常吐槽的一大部分内容,无伤大雅的问题说说笑笑也就过去了,在谈判中被客户双方拿来做缓冲挡箭牌也是家常便饭,可是有时候,一字之差完全不是儿戏,也不是一笑了之就可以解决的。

翻译可以触发战争。希望翻译也带来和平与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上那些闷声作大死的翻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