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3。《自我的回归》读书笔记,第四章:教学的教育性与“Paideia”的理想 之第一节:精神的委顿与衰落的课堂(忘却内容的形式滥觞、启蒙的尴尬命运)

2020/2/3。《自我的回归》读书笔记,第四章:教学的教育性与“Paideia”的理想 之第一节:精神的委顿与衰落的课堂(忘却内容的形式滥觞、启蒙的尴尬命运)

忘却内容的形式滥觞

大学课堂为了影响到众人,罕言道,只言器,对器是趋之若鹜。内容的隐退意味着内容在这个时代已经失势,不再成为人们关注的兴趣。尽管对技术、技巧产生怀疑,却仍对这些有增无减。在以前的大学课堂,内容严格地控制着形式,内容形式同其为思想,忌以“形”伤“神”。而现在形式对内容产生僭越,形式独立化了。大学课堂在对各种各样的形式中迷恋中忘却了对真实内容的探询和关切。大学课堂开始关注气氛、热闹、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课堂俨然成了表演舞台。而这就是大学课堂,“既不服务于心灵,也不唤醒理性意识,而是培植和赚取廉价的激情。”

形式主义、工具主义和机械主义其实是联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学课堂不针对内容开发,而将精力耗在教学方法的寻求上。换成马里坦的话就是“教育手段太好了,以至于我们看不到目的”。

启蒙的尴尬命运

大学课堂承担着启蒙思想的重要责任,是启蒙的重要阵地。康德曾把启蒙定义成人,而成人的关键就是理性精神的独立、成熟。而如今,“从受教育开始,成人、做人的理想和实践似乎已经被成物、做事的法则所替代。P160”,大学也赓续着这种“传统”。

启即开启、敞亮,需要理性、思考,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大学课堂本应扮演启发学生思考的角色,大胆意味着面临诸多困难与危险,启发人思索更是麻烦不断,打破尝试和习俗,显然讨人嫌,而这种“嫌”的习气已经渗透在大学课堂,启发学生思考变成一件违背时俗的事情,甚至面临被听课整修的危险,因而,选择让学生不思考才是最合时宜之事,这也成为世俗化、庸俗化的温床。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2/3。《自我的回归》读书笔记,第四章:教学的教育性与“Paideia”的理想 之第一节:精神的委顿与衰落的课堂(忘却内容的形式滥觞、启蒙的尴尬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