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成本•投资理念--《穷查理宝典》的一点感想

图片发自App



出差,飞机延误,机场蹉跎了几小时,也算是给自己留出完整的时间,于是读完《穷查理宝典-芒格智慧箴言与私人书单》。芒格是谁,投资界常胜将军,人人向往财富自由,一个伟大的投资家在半个多世纪期间,面对世界风云变幻能够抓住时机、用自己的投资理念,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率的确令人敬仰、羡慕、忍不住想一窥究竟。

这本书买来半年,拿起来较轻,书皮包装就冲着收藏要求的。书的行间距大,一页很快就翻过去。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集中在以查理•芒格的个人经历,子女和巴菲特眼中的芒格以及他的投资故事,其中穿插查理自己的行事风格,投资理念。下篇则主要在归纳查理曾经在不同场合推荐的文史哲等书籍的介绍。

抛开他的推荐书单,仅仅就他的投资箴言,摘录部分,写写自己的感受。

躲开那些不恰当的激励制度。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是人类认知和行为的控制器。只关涉到工作时间,无关于工作量和成果的工资机制,这很容易让人失去努力思考找出解决方案的动力。

初看起来,这是一个我们都懂得道理,但是转而一想这是1970年代左右提出的观点。当时整个市场还处于一个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争论、马斯洛需求理论还没有应用的环境下,这位投资家已经将人的潜能、人的需求提升到管理层次,确实令人佩服。他的思考深度和看问题一针见血给他带来丰厚的回报。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管理学对人本身的重视,潜能的激发、人性化的考虑,使得激励体系更加丰富化。在时间和工作结果的考量中,工作结果考量更胜一筹。尤其以科技公司为主,为了体现激励的人性化,越来越淡化硬性条框的时间要求,Google \Facebook等公司业绩高幅增长的同时,对员工工作时间不强制要求、在上班场所安置健身器材、咖啡或者茶点室、上下班时间地点随意,休假时间随意等等,让固定工作时间 、固定工作场所与工作业绩的关联度变得弱相关。

这类激励好不好,效果肯定是有的,至少在员工招聘上,看见咖啡厅和健身房的办公环境、随意任性的休假安排以及可以免去舟车劳顿通勤时间,怎能不令人向往。当然,从公司角度,激励福利费用支出比例增长,办公环境宽松的同时,需要提供优质的硬件(信息保密、视频电话的畅通与开放、无纸化办公的设置等),工作结果提交时间精确、协调沟通效率高,创意或者创新结果与市场结合度高的管理要求和难度增加,对工作结果的认定也必然要求专业、高效且及时反馈。这样的激励体制是否适合创业型公司?或者说是否适合在硬件不足以及对市场结果衡量带有不确定性的公司?值得商榷。

大名鼎鼎的网飞(Netflix)公司就已经摒弃了部分表面的福利设置,办公环境只设简单的饮水、咖啡以及间点,员工可以随意休假,上班地点自己选泽,但是要保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联系到人、可以随时保证参加会议、规定的时间内能够提交任务,更加要命的是,允许抱怨。允许下游或者关键节点的员工对上游工作结果的抱怨。这种自带检查、共同推进结果的抱怨促进了每一个节点的员工对结果负责。

这样的设计也许是对查理上述言论在目前时代下的一种更好的诠释,也的确对我们现在弹性工作时间安排、多样化福利设计、激励体系长期化考虑的一个借鉴。

专注当前的任务,控制支出。

这条对于个人投资来说,很难。以股票投资为例,追求财富增值是终极目标,但是短期内,不耐是我们投资的最大杀手。高抛低进,我们总是关注股价的时时波动,K线图就是心电图,浪费的何止是自己的注意力,细算下来,想要平仓、想要稀释成本、后悔买进、后悔卖出中,不知不觉投入、倒来倒去换手,加上时间成本,亏是大概率事件。

李笑来老师讲到的周期、定投的概念,是对查理·芒格这句话执行版本的最精确注解。

依然以股票投资为例,投入前认真细致选定一支股票(财报分析、趋势和行业分析和预测等),给自己明确规定持有这支股票的周期(以年为单位),确定这个长期是多长,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确定投资比例占比,总支出大概会是多少,根据这个长期,简单平均核算,定期投入固定金额。之后严格按照这个计划执行,适度关注这个股票行情。当前任务就是投资固定额度,完成这个当前任务即可,切不可过于关注,回到继续每天盯着K线图,高了就抛,后悔,低了追进,总金额无法控制的的老路。关注当前任务、控制总成本。

以我为例,在今年3月接受这个概念后,研究了一致股票,确定每月定投1次或者总额不超过6000的总体原则。定投后我基本就不怎么关注这只股票本身的走向,但是一个月会看看这只股票涉及的概念和市场信息。权当是发了工资就定期存款。投了半年下来,股票价格最低最高的时候我都不知道,的确少了很多焦虑和干扰时刻,定期的投资,总额还在我的可控范围之内,目前看平均收益率远远高于之前自己每天看盘的收益。对于我这样的懒人加上风险不耐者,还是很好的一个执行方法。

把工作做好的自豪感能够激发年轻时的斗志,当年老时,你回想起来也会感到更加快乐。

嗯。是的。时间的痕迹,时间的价值。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时间负责。

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人在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以期获得时间的最好价值体现。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内容创业的火爆,各种知识、经验放在眼前以及普通人可能逆袭的机会触手可及的时候,对时间、对知识、对自己的未来的焦虑越来越重。对焦虑本身的接受,管理,规划成为摆在面前新的话题。最近几个刷爆朋友圈的“罗振宇不会告诉你的事”以及“年轻人的世间都去哪儿了”的文章,谈到的关于焦虑、关于知识与自身状况对比现象的确感同身受。

知识付费的这一年多,钱花的心甘情愿,科技趋势也了解一星半点,知识体系也在重新复习,投资观念、时间观念、个人成长的观念也有深表认同并付出实践的,但是,每天似乎总在盯着手机,拨弄耳机,视力在模糊,买来的书躺着落灰,听见推荐的书又忍不住电子版,认真的耐心的完整时间的读完一本书似乎就是这次的飞机延误留出的时间。

到底是,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还是知识?亦或是,是获得思考方式?还是仅仅是自high的心理满足?

以李笑来老师的专栏举例,很多订阅专栏的人是普通上班族,订阅的过程中就希望通过改变观念和知识践行让自己获得新生。事实上十六万订阅者中,有那么一群人做到了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行成新的社群。但是大部分留言从开始对现状的各种不满的把抱怨、到后来读到内容的感想,到最后,能继续留言的已经少了一大半。其中,固然有人的惰性、改变自己的想法与行动巨大差距外,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人还是觉得知易行难。也许,每个人需要正确的分析眼前、分析自己的性格和现状,在管理自己的时间价值之外,还应该考虑生活,家人的交流与沟通,确定自己的行动路径。满满当当的时间规划,我们毕竟还是社会人,要行动但不盲从、不急躁。

反思自己这一年,面对自我实现、家庭生活、当年的任务和未来的规划中,知识付费让自己不在拘囿一点抱怨,不在只看到一个公司内的资源争夺,对未来的焦虑慢慢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行动,更让我深刻感受还是脚踏实地,对自己的结果负责,对自己每一项工作负责,在经济和生活保障的前提下,有效的利用时间,静待时间的累积效应。

投资约分散越好是发疯的观念,把堵赌注压在有把握的事情上。

这句话在罗振宇8月7日和8日两天的音频“大高潮”和“小高潮”中有明确的诠释。获取高额收益重要的在于的幅度而非频次。这样的投资操作,适合专业人士。以量化投资、对冲基金为例,大数据、高频分析的投资参考、加上一个天才的投资直觉,获得的财富幅度远远大于数次小额的波动和收益。这点与我们常常提倡的迈小步,不停步有点相悖。

但如果不是前期投入较大的研究、深入的分析和归纳,对风险的认知足够,并且有足够的心里底线和承受力、以及预警,这样的大笔投资还是一种冒险。

书是别人的理解,认知是自己的认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激励•成本•投资理念--《穷查理宝典》的一点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