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从《定位》谈谈个人品牌建设

      早前看《定位》和《22条商规》这两本关于定位理论的书籍的时候,就一直想通过书中的理论谈一谈关于个人品牌的建设。虽然书的很多理论,都是以品牌、产品、企业作为对象来谈的,但我觉得其实观念是相通的,不妨把自己当作一个产品,那么,我们通过定位理论能够学到什么,把这个品牌给打造出光芒呢?

定位观点一:你需要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定位》观念认为,现代的竞争中就是一场抢夺心智的战争。而需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你需要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做到与众不同。

从商品的角度来说,比如脑白金已经成功的在我们心目中树立了一个“送礼就送脑白金”的概念,你要再说“送礼就送XXX”的时候,别人就并不会觉得你与众不同。但是你如果加一个“给孩子送礼就送黄金搭档”,好,你成功的在原有心智里开辟了一条给孩子送礼的通道,然后就从送礼这块市场蛋糕里抢到了一个份额。

而从个人品牌角度来说,也是如此。比如在公司,当别人已经认为某个人是最懂运营的人才时,你要去抢占这个心智,不止会得罪人而且很难。但是,你可以新开辟一条路,比如你是文案写得最好的运营人才。是的,只要你找到你自己的突出竞争优势,当有一天,其他人问到这个技能点,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你,那么你就已经成功的抢占了你同事的心智了。

比如,在里,那么多有思想有文笔的写作者,你怎么脱颖而出?至少,你要选准一个方向来做到与众不同。或者,最能写的,或者,你是影评方面最有见解的那一位,又或者,你是分享干货最多的那一位,当然,前提是这个心智还没有被占领,同时,你也确实有这个能力和时间来实现你给自己的这个定位。

定位观点二:成为第一,胜过做得更好

在《定位》一书中,作者写道:”成为第一,是进入心智的捷径“。而在《22条商规》中,更是明确的写道:”成为第一,胜过做得更好“。其实这段话,可以说是观点一的更进一步的注解。

人都是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的,要想改变别人的观念,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还不一定能够成功,甚至有可能给别人做嫁衣裳,成为第一的衬托而已。

从商品的角度来说,比如汽车领域的新品做定位的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如果大家心中已经有了“最安全”的车是A,“最舒适”的车是B,那你最好是告诉大家,“最省油”的车是我,而不是去强调,我的车更安全,我的车更舒适。

而从个人品牌的角度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从来没有“XXX第二”,一旦被称为“XXX第二”,你个人品牌就被淹没了,比如那么多人的被称为“范冰冰第二”,但又有哪一个人真的能够站到和她同等的位置呢?不过是进一步衬托别人的地位而已。

比如歌唱比赛,那么多的歌手,你能记住几个?一般你能记住的。必然是那个有着第一定位的。比如“唱山歌唱得最好的”,比如“声音最嘶哑最有感觉的”,比如“那个长得最帅的女人”,比如……所以,如果没有成为第一,那就赶紧发掘出自己能够成为第一的领域吧。

定位观点三:追逐所有目标,将让你一事无成

在《定位》一书中,作者举出了许多的失败案例,都是本来已经将自己的品牌在某个领域打造成第一,然后迫不及待的就将产品线扩展到所有的领域,然后把自己的原有定位给打散的。这种错误,很多品牌很多企业都在犯,而我们个人,更是常常因此而一事无成。

想起前一段时间在上面看到的一篇文章,作者和自己的老师对话:“如果我用10年的时候,然后成就自己的某一项职业,我应该选什么方向好?”,老师给他的回答是,如果用10年的方向精专一个领域,你选什么方向都能成。

是的,明确了定位,就应该瞄准这个定位,完善这个定位,稳固这个定位。如果你追逐所有的目标,结局很可能是,你花了很多时间,挖了很多口井,但因为所有的井都太浅了,一个也挖不出水来。

所以,从《定位》理论来看个人品牌的建设。你需要做的就是以下三步:

NO.1  确定你想要发展的领域,确定竞争对手是谁,以及竞争对手在别人心中的心智是怎样的

NO.2 避开别人已经是“第一”的领域,结合自己的兴趣与优势,为自己选择一个还没有被抢占的还不存在“第一”的领域,并作为给自身的定位。

NO.3 用你的努力和坚持,以及对目标的专一和坚守,来成就这个“第一”的定位。

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够依托可靠的定位和不懈的努力,成为“XXX第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 |从《定位》谈谈个人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