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深层关系

被我误读的深度关系

我问lucky,怎么样建立深度关系,我感觉自己建立深度关系的能力很差。

lucky问我,是建立亲密关系吗,又或者我是想在什么场景下和谁建立关系?

我,工作和生活中都难以建立深度关系。

经过过一番来来回回的讨论。

lucky发了熊大的文章给我,接着又将梁宁的产品30讲的关于深度关系的定义截图给我。

突然我顿悟到了,lucky的用意,原来我一直在用概念谈概念,用概念套问题,而忽略了概念使用的场景。生活中的深度关系就是亲密关系,工作中深度关系就是领导力和影响力。而我却陷入了一种思维误区,由概念延伸问题,而不是由概念所涉及的场景来定义概念的范围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梁宁说:“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产品,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但是如果没有经历过专业的训练,那么所有的感受是混杂的是混沌的。你的情绪,一定会被你最有感觉的那个点牵制住,所有就会有强烈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在你没有强烈感受的那些地方,还会有大面积的认知盲点和思维遮蔽。”

深层关系从第三个层次“资源结构层”开始

在开始长期关系之前,如何有框架地观察一个人,进行是否适配的判断,是更关键的。而判断一个人,有从外到内到五个层次,分别是:感知层,角色框架层,资源结构层,人的能力圈层,一个人的内核。

第一层,感知层就是人凭借五感感知到的人或产品最外层的内容,比如产品的设计美不美,质感如何。或者人的身材,外貌,说话口音,衣服穿搭等。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生活在角色中,并且被角色驯化,比如银行职员,军人或公务员具有明显的角色痕迹。在办公室基于角色的对接和同事产生的交往。这个也就是我在文章开始所产生的误区,我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建立也用了深度关系一词。而在这个层次,人们基于表面的感知和角色的交流,都是比较浅层的关系。同时我们被牢牢捆在设定的角色中,是没办法达到彼此的深入了解和深层关系的。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可能包括了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并且每个人都不一样。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都会处在同一角色中比如都层为学生。但因为每个人都精神资源不同,出身背景,家庭的人脉资源不一样等等。资源结构会推动每个人,去往不同的地方。虽然都曾处在某个角色中,但未来会进入到不同系统的不同角色中。

第四层,人的能力层;第五层,一个人的内核,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也就是对自己为什么而存在,到底是怎么感知。在什么状态下,他的存在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什么时候让他不爽或烦躁。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人的最内核是存在感,它的外面一层是能力圈。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满足了,能力圈就不会再扩充了。

你希望与谁建立关系,以及建立什么程度的关系

你的目标和场景决定了关系的深度。
你遇见的人是什么样,也决定了你们能建立什么样程度的关系。

在不同的场景其实就已经定义了关系的深度。工作的场景,为了完成工作的目标,更多基于角色框架做事,更多的是浅层关系。

在生活中,如果追求的是深度关系和长期关系,就要能透过表层看到更本质的内涵。人与人的存在感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我设定和感知,对自己的能力圈的建设和经营,对自己的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才是最重要的。

豆瓣的阿北,从美丽说到HIGO的徐易容,美团的王兴。三个人都以Web2.0为起点,10几年后,三个人的公司也成了三个完全不同的企业。即便当初他们看起来很像,但他们内心的自己存在感就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想结婚,想投资一个人,或想和人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你需要看到一个人能够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的动力。在漫长的不确定的未来里。确定这个人是不是能够一起拥抱不确定,拥抱变化,在变化中成熟,彼此适配。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深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