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工业持续40年的对全球汽车工业的领导地位即将终结。
1973年,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阿拉伯国家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被以色列击败,为打击和报复以色列以及他的支持者,OPEC实施石油减产,限制出口,国际原油价格在短期内从3美元一桶涨到13美元一桶,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涨造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美国人民窘迫到开不起油耗恐怖的大型皮卡。
而岛国日本因长期处于原材料短缺和供应不足状况,他们的汽车工业以节能和成本控制迅速崛起,不仅大规模输出经济型的日本车,还向世界输出了“丰田生产方式”。日本企业开始了对全球汽车工业将近40年的统治。
美系车企被彻底击败,德国人凭借高端豪华车躲过一劫。但丰田汽车的市值、利润基本上可以抵上德国的大众、奔驰与宝马之和。
如果大家关注日本经济发展史,可以知道,1973年~1990年是日本经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在这个经济周期内,告别高速发展的日本经济长期以4.5%左右的速度保持强劲增长,带领着日本人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现在的中国与1973年的日本何其相似,在结束了一个长达16年的经济高增长周期,增速已经进入官方所说的新常态,面临着巨大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同时处于一个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战。
从日本、韩国、台湾这几个周边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中国要想维持新常态下的增长态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要在这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尤其是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中取得成功。
2016年上半年的数据,中国汽车贡献了机械制造行业48%的营业额增长和41%的利润增长。2015年的数据,汽车产业的业务收入7.32万亿元,占GDP的10.8%,贡献了中国政府9%的税收。
对全球汽车工业的领导权的竞争,将决定中国经济能结构转型升级的成败,这是一场决定性的大战,是一场事关国运的大战,关乎整个民族的福祉。
在这场全球汽车产业领导权的竞争中,中国必须要和日本人打一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导权”大战,和美国人打一场智能汽车的“领导权”争夺大战。
这两场战役已经爆发,如全胜将奠定中国全球第一强国的地位;如胜了新能源大战,至少可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维持现在的世界地位。如胜不了新能源大战,将没有资本与美国人打“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的世纪大战。
目前看来,在与日本人的新能源汽车大战中,中国胜出的概率越来越大。我们已经成功地突破了日本人技术路径的诱导和封锁,走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径,形成了极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生态系统。而且很有机会获得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导权。
2001年起,汽车市场高速发展,全球汽车巨头进入中国,在我们的地盘上大打出手,试图争夺中国汽车产业的领导权,他们不断地输出价值观,从意识形态层面上影响中国人。
德国人在2005年开始输出优质制造和安全的理念获得了市场上的成功,而日本人依然靠节能和性价比与德国人争夺市场,并形成了日系车的口碑。尽管在市场竞争中日本落后于德国,但在中国未来汽车技术路径的制定中,日本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约莫十余年前,专家们讲解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就是日本模式:从混合动力开始,逐步发展到纯电动汽车,最后的终极解决方案是氢燃料电池。
日本的“双田”在这条道路上的头尾两端已做了周密的布局,丰田的普锐斯混合动力车型1997年面世,截止目前已销售了900万辆。丰田在燃料电池领域存储了6000多个专利。
哪怕是到2014年,中国的高校的新能源汽车研究还围绕着日本人诱导的这条技术路线展开。
假如这一切没有发生改变,中国将会在新能源汽车大战中步入日本的伏击圈,没有可能获得成功。中国也有极大的可能丧失了百年一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机会,并影响到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混合动力的技术路径核心依然是内燃机、变速箱,中国自主汽车工业没有任何竞争力,日本人在这个领域里面已经积累了太多的技术和专利,中国车企不可能做得比丰田和本田更好。
尤其是氢燃料电池,丰田积累了将近6000个专利,而且为了吸引中国汽车工业follow他们的技术路径,丰田甚至在2015年全部公开了他们的氢燃料电池技术专利,免费使用。
混动路线的优势是人们不会有里程“焦虑”,也不会有充电桩焦虑,对现有的汽车使用生态系统不会有任何冲击,也不需要搭建充电网络。但它的劣势也非常明显,电池可有可无,电池技术不会得到发展,充电基础设施也不用发展。电驱动只有在特殊使用场景才会发挥作用。
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领导者围绕着路径之争发生过激烈的争吵,这场争论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它让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按照原有日本人诱导的技术路径发展,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将不会有未来。
比如北汽新能源、江淮汽车等现在纯电动汽车做得很好的企业,采取了直接发展纯电动的技术路径,包括比亚迪,哪怕是做混动,也是做插电式混动,与日企形成了差异化。
这条技术路线,首先会避开日本在混动和氢燃料电池道路上的“堵截”,也完全规避了中国自主汽车在传统动力领域的不可弥补的短板,同时使日本人在过去二十年的研发投入打了水漂。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两大不可动摇的核心竞争力:
1、强大的动力电池生态系统;
2、强大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布局。
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的汽车产业走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最终选择了纯电动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径。
电动汽车要火了(点击链接,观赏MV)
然而这场大战是如此的惊心动魄,为了突围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包围,强大的中国中央政府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也付出巨大的代价。
为了促进中国纯电动汽车的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巨额财政补贴,短短两年之内几百亿人民币的财政直接给到了纯电动汽车生产企业。
这些工作带来的成果是振奋人心的:
1、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充电基础设施;
2、中国的电动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初步具备了全球竞争力;
3、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4、包括美国、德国、英国等主流国家基本上确定了以纯电动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径,生态系统初步形成,日本将难以逆转,不得不低头。
2016年11月初,当今世界最强大的汽车企业——丰田(市值最高、利润最高、销量最高)正式对外宣布,将联合马自达开发纯电动汽车。
丰田汽车的这一决定,意味着日本结束了对全球汽车工业将近40年的领导,他们将不得成为追随者。这是一个日本充满悲伤的时刻。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混合动力车型中,动力电池可有可无,只需要在恶劣工况下提供位数不多的驱动,电力耗尽之后迅速切换到内燃机模式。
中国新能源汽车现阶段的成功,最重要的国家层面的竞争力决定的,日本的企业没法和中国的政府竞争,我们最终扭转了整个竞争格局。但是,我们自主车企还比较弱小,尽管获得了先发优势,但是日本的“双田”,德国的大众,美国的特斯拉和通用,雷诺-日产联盟依然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他们将会与中国汽车企业竞争纯电动汽车的领导权。
中国的汽车企业一定要抓紧时间,依托政府的强大投入,高额补贴,本土优势,迅速扩大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占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制高点。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大战2017年,最迟在2018年就会打响。届时,全球汽车巨头将进入这个领域,与我们展开激烈竞争。时间不多了。
不要再提什么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电池了,脑子需要非常清醒,中国政府在付出及其巨大的代价之后、非常艰难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建立起领导地位,不要再败在我们手里了。
(图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