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爱是一条漫长的路

我们都挣扎在追求爱的路上

一个女学生找到我,聊起她关于感情的问题,关于她同性恋的问题。我虽然很早就接触过也读过一些关于同性恋的书,站在人性的角度来看,我并没有多大的反感。但也一直认为那是先天的大脑结构出现的问题或是儿时教养不当引起的问题。我并没有预料到同性恋就发生在我朝夕相处的学生中间,而且为数也不少。她谈起这个问题的平静态度也让我惊讶,当然我不会表现出来,我总愿意平静地接受一切。


她跟我讲述对女生感兴趣的原因,因为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不喜欢小气的女生,喜欢跟男生玩,玩着玩着就发现男生的很多缺点,对男生失去兴趣。刚开始她也接受不了同性恋的,但一个同宿舍女生对她很好,那个女生总是依赖她,她习惯了被依赖,也习惯了依赖对方,就走到了一起。我问她,对同性恋什么态度,在中国是不可能的,不被接受的。她说,虽然别人不认同,但为什么要为别人而活,为什么不做自己想做的事,生命那么短暂!那一刻,我有点无言以对,道理好像没错。当然,我也知道她是自我安慰,给自己的做法找个被认可的理由而已。


现在的问题是,她发现自己被骗了,那个女孩子还跟别的男生交往,她一想起她和那个男生在一起就觉得恶心。所以,她准备不理那个女孩了,这几天也不跟那个女孩说话了。结果她发现那个女孩在她面前用玻璃片割自己的手,割了一遍又一遍,鲜血直流,她自己也因为抢玻璃片被划伤。


她说的几个情节引起我的注意,第一是她被划伤时,那女孩想要吸她的血,当然被她因为有细菌而阻止;第二是当再次发生这个事情时,她去抱那女孩,女孩安静地不挣扎了;第三是当她说不再理那个女生时,那个女生激动地回答不理就不理;第四是当他们还好着的时候,那女生睡觉时抱着她说别离开她。基于那些情节,我基本可以确定她是充当男孩子角色的,比较强大,而那个女孩是很柔弱,很缺爱的,她所有的动作也就是想要获得关注,用激烈的方式去确认对方爱她呀!


回想自己年轻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异地的关系,也许是因为感情基础不深厚的关系,还可能与不成熟的心智有关,就是常常耍耍小脾气,闹闹小离别。那时也一直觉得因为自己的不成熟与不优秀导致的分手,甚至分手后,还缠着对方,直到对方躲避似的不联系,直到对方在不长时间内的结婚。


读者一定觉得我很不成熟,以我自尊的个性,是不会求着对方的,也不可能求着对方的,那时我的出发点是要通过文字来确认对方是否真的爱过,似乎潜意识里在确认是否自己值得被爱。长大后,发现情侣间吵架也是常有的事,我也把那段时光看成了真诚的可爱的投入,是青葱岁月的见证。并也体会到一个缺爱的人在追求爱的过程中的纠结与挣扎,目的是要确认自己有被爱着,值得被爱着!我们焦虑地期待从别人身上获得爱,可忘了自己可以爱自己了。

自爱的路为什么那么漫长

自爱的路为什么那么漫长,从技术层面上讲,我们追求的爱是错误的爱,没有结果的爱,比如学生投入的同性恋,这本身可能是没有结果的爱,由于不被社会允许而步履维艰的爱。又比如婚外之爱,我完全理解婚外的感情需求,也从不道德上评论别人,站在我的角度,那很美好,可也让人很挣扎。以我的角度看,在一段不被社会认可或者暂且叫不正确的爱里,很难培养出自爱的品性。就算在一段正常自由的异性关系里,由于一个人的观念、思维转变,一个人真正的成长是很漫长的,所以真正意识到爱自己,如何爱自己是不容易的,也许它真的需要经历各种痛苦。

不能自爱可能的根源

所有心理学书籍、教育学、脑科学书籍,各种讲座,都在强调爱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重要性。我也逐渐从实际中找到它的明证。回到刚才的故事,我惊讶地发现,那个自残的学生就是她的同班同学,并且她还主动找我聊过天。她讲她的身世,因为家里人重男轻女,经济条件又差,她妈妈总是向她发脾气,经常打她。


她说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妈妈很早就起来打麻将,把她关在一个卧室里睡觉,醒来很久找不到妈妈,又冷又饿,尿湿裤子也没人理,所以只能一直哭,直到透过窗户看到妈妈回来,才开心起来。长大一点后,妈妈和爸爸离了婚,也就离开了她。因为爸爸在外地打工,她又被送给了亲戚抚养,叫他们伯伯婶婶。所以她一直强调,妈妈是没爱过她的,她恨妈妈。在伯伯婶婶家,她一直很勤快的主动的做事,周末也不像别的同学那样睡懒觉,强调要分担家里的活。她也谈到对现在中学生谈恋爱的看法,她说自己不会谈恋爱,觉得那些男生不会是真心的,都是玩玩而已。当时我听完所有,对她的身世遭遇感叹,也认为她是一个自强懂事的孩子,并鼓励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更好,也必须要更好。


现在,当我知道那个女孩外表刚强,内心如此柔弱,甚至那样伤害自己时,不免唏嘘感叹,也为自己简单的下结论感到不专业。她对妈妈的憎恨,她处在现在家庭的紧张感,疏离感,她对男孩子爱的不信任。这些已经充分证明她所受到的伤害。我想,一个柔弱需要被看到被满足的儿童,却没有被爱甚至有被很强的遗弃感,她连最原始爱的动力都没有了。当时她没有长大,不懂得也不会评判父母的过错,只能把一切过错归因到自己身上,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一个长期没有体会被爱,不知道爱的感觉,甚至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的儿童,长大后她怎么能自爱,又怎么可能懂得爱别人呢!所以在面对同样亲密关系的异性恋爱中,她是一个需要爱的孩子的身份而不是一个平等的独立的身份,她想要获得对方的爱,害怕对方不爱。一个在焦虑爱的孩子,焦虑情绪就足够影响她了,又怎能用安静的心感受到爱呢?所以过程中的挣扎纠结是在所难免的。


缺乏足够爱与安全感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必定在婚恋中出现更多的问题,面临更多的痛苦,因为她还是孩子,并且孩子的不自知。但一旦她懂得,她去努力学习,去认识自己,她的能量又是无限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我甚至觉得他们有成为伟大的心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的可能,因为他们比别人有更深入的思考,有在生活中练就的强大韧性!

我们如何追求爱

必须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真爱?这是一个因为容易模糊而让人走入困境的问题。那么有才华的张爱玲也会爱到尘埃里,那样卑微地爱着,这是真爱吗?婚外情很美丽,很诱惑,可都不能相爱到最后,甚至结果都不好,这是真爱吗?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亦师亦友,生活中互相照顾,精神上互相鼓励,一辈子相濡以沫,并都成为更可爱的自己,这是真爱吧!这由你的婚恋观决定着。


所以坚持正确的道路,追求的爱才有结果。那为什么会那么多人明知道什么是真爱却选错了道路呢?一方面,人性本身是追求便捷舒适感,追求容易满足的东西,而真爱道路其实是很漫长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另一方面,对于一个缺爱的孩子,她哪能有成熟的心智思考什么是真爱,她只要获得爱就满足了,我想从小就缺爱的张爱玲也多少是因为这个才爱到尘埃里的吧!


不管在追求什么爱的道路上,其实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可以遵循一个我在学心理咨询师的书上看到的一个黄金法则,那就是“以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个原则是如此简明甚至放之四海而皆准。当然,把精力关注自己的成长,不断地努力,最终也会遇到可爱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爱是一条漫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