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4】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女儿的回忆

《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女儿的回忆》书摘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阿里阿德娜·谢尔盖耶夫娜·艾伏隆(1912—1975)

搬运工:小阅读Random

【连载4】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女儿的回忆_第1张图片
《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女儿的回忆》

《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女儿的回忆》

1921年,多亏爱伦堡的帮助,终于找到了谢尔盖·雅可夫列维奇。白卫军被红军击溃以后,作为白卫军的军官,他先是逃到了黑海对岸的盖利博卢半岛,从那里辗转流亡到了捷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他是莫斯科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以志愿军的身份离开大学,直接上了前线,而现在,他成了布拉格大学的大学生。1922年春天,得到苏维埃政府的批准,玛丽娜·伊万诺夫娜带着女儿离开了莫斯科,到国外去找丈夫。她先到柏林,然后去布拉格。谢尔盖·雅可夫列维奇当时住在所谓的“自由营”,其实就是大学生宿舍,那里每个大学生都有个只能放下一张单人床的小房间。在布拉格租房子住吧,可是没有钱,没办法,只好住在离城市不远的乡村。为了找到一处合适的住所,他们先后换过几个村庄和好几处房舍!这里不妨引用玛丽娜·伊万诺夫娜一封书信的片段:“新洞穴的头一个夜晚。天花板弯曲,墙壁歪斜,地板和床铺凹凸不平。不过,出了房门,风景美妙……

如今,房子靠近小河,在这边河岸上,它显得有些破旧,一棵高大的合欢树笼罩着低矮的石头房舍,没办法下河游泳……

假如没有这条河,就能到田野里去游玩。田里堆放着一捆捆收割了的庄稼,光线刺目……”

玛丽娜·伊万诺夫娜招呼所有的人——谢尔盖·雅可夫列维奇、阿莉娅、她认识的熟人,走出乡村房舍,到野外、到山上、到森林里去游玩散步。“光荣属于步兵营牢不可破的兄弟情!”草稿本,外出远游——能使人暂时忘却乡下日常生活的平庸无聊、柴米油盐的拖累,暂时忘却日子的艰难。住的是租来的房屋,日日夜夜操劳,操心大人孩子吃什么、穿什么衣服、买什么样的鞋子、用什么取暖、怎么样挣钱,——她命中注定一辈子要受苦受累,可是竟然还那样开朗乐观。让人惊讶的是,虽然肩负着母亲、妻子、家庭主妇的沉重负担,她居然还有时间写作,竟创作了那么多作品,写得那样出类拔萃!为我们留下了多卷本的宝贵著作。

阿莉娅的童年日记为我们讲述了玛丽娜·伊万诺夫娜非凡的筹划能力,罕见的自律性,她决不允许自己懒惰,不在草稿本上写点什么,这一天就不能算完。她特别擅长安排时间,既安排自己的时间,也安排好她的小助手阿莉娅的时间。她们母女俩的日常作息时间是铁定不变、雷打不动的。阿莉娅跟妈妈一样,很早就起床,她知道,她该做什么事。母亲做早饭的时候,阿莉娅要收拾房间,拿“房东的扫帚”扫院子,打水,取牛奶。吃完早饭,她要刷锅洗碗。做午饭之前一段时间,母亲坐下来写作。“我也写自己的日记,哪怕只写几行也好……”母亲打开她的“捷克”草稿本,阿莉娅翻开属于她的日记本。午饭以后,可以出门散步或者游玩。谢尔盖·雅可夫列维奇一周大部分时间都在布拉格,在大学里学习。母亲和女儿总是迎接他回家,然后再送他出门。一家人赖以维持生计的收入少得可怜——除了谢尔盖·雅可夫列维奇的助学金,作为俄罗斯侨民,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还能从马萨里克政府领取一点儿救济金。稍后,偶尔举办诗歌朗诵晚会,但是自己得想办法推销门票,而收入的钱有限,因此这一家三口始终摆脱不了贫困,过着半饥半饱形同乞丐的苦日子。

后来回忆起这段岁月,阿里阿德娜·谢尔盖耶夫娜说道,父亲和母亲年轻的时候经历过许多坎坷与苦难,因此,在他们心目中,此时的贫困也是“苦中有甜”!小小的阿莉娅当时非常心疼父母,一直盼着能拣到一个百万元的大钱包,可惜,这样的钱包始终没有碰到……诚然,过了不久,阿莉娅就学会了用毛线织帽子的手艺,挣一点儿钱多少也能贴补家用。

阿莉娅不仅能把她看到的情景写下来,显示出写作的才华,同时还会编童话故事,并且能画画儿,为那些故事配插图。她已经十一岁了,可是从来没有上学校去读书。附近没有俄罗斯人办的学校,再说,母亲认为,女孩子不一定非得上学念书不可,但是父亲坚持要送女儿去学校。1923年秋天,阿莉娅被父母送到摩拉维亚的特舍波瓦小城,到那里的俄罗斯人子弟住宿学校去读书。玛丽娜·伊万诺夫娜写道:“未来一段日子我会很难过,我送阿莉娅去学校,不得不让她离开我。”接下来又写道:“学校同意阿莉娅入学,她很快就适应了,很高兴,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她的两只眼睛像明亮的星星。孩子们(多达五百个!)问,她是什么人?从什么地方来?她立刻回答:‘我是星星,来自天空!’她很美,无拘无束,一点儿也不怯懦,天真直爽,她不会招惹任何人,因此同学们都喜欢她……”稍后还提到:“阿莉娅有一则笔记: ‘这里每当有女生刚来上学,同学们都会问:好看不好看?是不是爱打扮?会不会跳舞?——真无聊!’这里使用的波折号和惊叹号让我喜欢,标点符号透露了学校生活的单调……”

不过,阿莉娅在这所寄宿学校只上了一个冬季。放暑假的时候,她回到父母身边,就再也没有返回摩拉维亚的特舍波瓦小城。玛丽娜·伊万诺夫娜得出了最终的结论:这个学校的老师不能给她女儿传授任何知识。她要行动起来,亲自担负起教育女儿的责任。阿莉娅虽然没有中学毕业,也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她对历史、文学、语言拥有丰富的知识,不愧是个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母亲把自己丰厚的学识,都认真仔细地教给了她。日后阿莉娅还上过一所学校,那是在巴黎,在附设于卢孚宫的实用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

1925年,儿子穆尔出生,家里成了四口人,小穆尔长到八个月时,他们举家搬到了巴黎。继续在乡村生活,让玛丽娜·伊万诺夫娜感到难以容忍:“在这里过冬:死路一条,我连想都不敢想。为了一家人能活下去,无论如何也要搬家。不然的话,阿莉娅头脑越来越迟钝(总干粗活,像鹅一样笨),我常常发脾气,谢尔盖已经筋疲力尽,可怜的穆尔,我可不愿意让他待在这个烟熏火燎、既潮湿又寒冷的肮脏地方。”阿莉娅像个“灰姑娘”一样,在伏舍诺拉村,在伊洛维峡谷,一直处在贫困寒碜的环境当中,所有这些情况都让玛丽娜·伊万诺夫娜感到极度痛苦,她在给亲友的书信中不止一次写到这种凄惨和悲凉。“可怜的阿莉娅像登车轮子的松鼠,整天忙碌,除了学法语,就是拿笤帚扫地,干不完的家务活儿,自己收拾不利索,别人弄乱的东西,也靠她来整理。我非常渴望,将来她能够嫁给一个‘有钱人’,经历了不幸的童年,现在只有这么一点儿指望了。”

不过,阿莉娅希望得到的是棵小枞树:“已经在扳着手指头数日子啦。”

“生活虽然很苦,可她心地善良,从来不怨恨我,因为是我把她生到了这个世界上。”她摆脱不了水桶,也离不开抹布,在这种情况下还奢谈什么展示聪明才智呢?阿莉娅唯一感到开心的事——就是去拣干树枝!因此玛丽娜·伊万诺夫娜格外苦恼,常常抱怨命运,既然赏赐给她这么有才华的女儿,怎么又让她在童年吃苦受累呢?……有些侨民家庭富裕,他们的孩子却又笨又懒,生活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如果不让阿莉娅帮忙做家务,完全不让她干家务活儿,那么茨维塔耶娃自己就没有时间写作了!……

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认为,如果能住在城市里,无论阿莉娅,还是她本人,生活都会轻松一点儿。后来,她跟谢尔盖·雅可夫列维奇都满怀期待,指望搬到巴黎以后,他们夫妇俩能多挣点儿钱。谢尔盖·雅可夫列维奇学的是语文专业,留在布拉格,很难找到工作,看不到任何前景和希望。当然,迁居巴黎,以他所学的专业,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却无助于他安顿下来。他的收入是不稳定的,有时候拍摄电影,有时候带着摄像机在城市里到处乱转,他曾经想当演员,有时候写文章,甚至还办过杂志,可杂志没有带来什么收益,不久就停刊了。根本找不到长期而稳定的工作——失业的浪潮当时正席卷法国。

【连载4】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女儿的回忆_第2张图片
《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女儿的回忆》

内容介绍:

《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女儿的回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学纪念碑丛书”015。这是一本文学回忆录,讲述女儿心目中的茨维塔耶娃,另有诺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书信数十封。书中对茨维塔耶娃诗歌所作的解释,对许多诗行是如何诞生的描述,都是历史的见证,资料格外珍贵。

“文学纪念碑丛书”中还有两本和茨维塔耶娃相关的作品,分别是:《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上、中、下)》,这部平实丰赡的传记其广度与深度与茨的声名是相称的;《寒冰的篝火—同时代人回忆茨维塔耶娃》:立体呈现茨两极化的性格与精神面貌。

除了“文学纪念碑丛书”内的三本作品之外,我社还有一个“茨维塔耶娃作品系列”,分别是:《火焰的喷泉:茨维塔耶娃书信选》、《刀尖上的舞蹈——茨维塔耶娃散文选》、《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

你可能感兴趣的:(【连载4】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女儿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