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子校长谈《醉翁亭记》

江子校长谈《醉翁亭记》_第1张图片

可以将《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结合一下,从义理上讲是有很多的关联之处的。同样是寄情于山水,前面讲的柳宗元是生了悲,那是儒道的一种纠结。在心理上,可能柳宗元自己都没认识到,他取的是儒家。如果是道家的话,也就不会悲了。那欧阳修呢,中间也有所谓的假乐,所谓的悲。欧阳修的这一部分,就可以跟柳宗元的有一种对比。欧阳修的假乐,归根到底,仍然是一种真乐。那欧阳修所呈现出来的这种真乐的状态,为什么跟柳宗元不一样呢?这是可以讨论的。或者讨论,欧阳修的悲,跟柳宗元的悲有何不同?就在悲的这个点上,两人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相似的。如果是寄情于山水,那他们就真的都会偏向于道家,但是他们都是儒家知识分子,于是就有了一个转。

欧阳修有没有停到那个忧,停到那个悲上呢?没有。欧阳修的悲,只是一种暂时的流露,他主要还是乐的,或者说它主要表现出了乐。那欧阳修的这种乐,就有了讲头。他到底是真乐还是假乐?当然是真乐了。这就需要辨析,文化上的辨析。欧阳修,六一居士,他的乐,当然是真乐。他既乐自然,又乐百姓,还乐自身。

所以,我们读儒家经典,要从哲学上去把握它。每一篇经典的文章背后,都是一个文人。每一个文人的背后,都有它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一个文人的精神世界,都受到了儒释道三家中某一家或者某几家综合的捏塑。就是说,要透过文字,看懂它背后的文人,文化,以及我们源远流长的精神根基。我们的语文课程,要将这个东西带出来。

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可以写也可以不写。因为有些时候,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到。如果到了的话,可以让孩子们对这两个人进行一个对比分析,我觉得孩子们可能做不了。但是,也可以让孩子们结合这两篇文章来谈两个人的不同,做一个简单的人物评析,这是可以的。这种古文,长度不够的时候,主要是指思维的长度不够,可以用不着急着写。如果这个单元的主题基本相似,可以在单元结束的时候进行习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江子校长谈《醉翁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