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在你印象中是什么样的?
时尚?文艺?浪漫?还是恐怖袭击之地?
我去了巴黎,便更愿意用艺术来形容它。
我眼中的巴黎和我熟悉的上海一样,名字承受了太多的华美想象,流韵了太多历史的沧桑,加之浓烈而陈久的艺术沉淀,变得使人只是听到名字,便陷入沉醉。
我甚至也赞同海明威的观点,“巴黎是世界上最适合作家创作的城市”。
1950年,他又作了补充:“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街头初感
好友与我同去巴黎,她觉得现实中狼狈不堪的巴黎和她想象中的浪漫景致大相径庭。
而我则无太强烈感受。
因为上海也这般,人们想到上海,就想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古旧风韵和《上海滩》的历史烟尘,想到了商贾大亨和杜月笙们,穿精致旗袍的胡蝶和阮玲玉们。
因为有历史于此,又有电视剧渲染。
而现实中的上海,有些街道也脏乱差,社会不良现象也有发生。
但这些,都不能掩盖上海本身的魅力,不能阻挡我爱它。
巴黎也是如此,对于现实中偷盗猖獗的巴黎,我依然喜爱,在刚见到它的一瞬间,我甚至心跳不止,也许“巴黎”这个词确实承载了太多想象。
其实我们一车人在刚看到凯旋门的时候,都惊声尖叫了。
因为这是巴黎啊!这是巴黎的凯旋门啊!
当然,我仍不忍把巴黎与上海相比,在我眼中,它比上海更具美之气质,艺术之感染力。
正如好友日志中也引用的海明威之语:“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它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这话我每次读,都很激动。
我想,没有人能体会文学家的心吧,如同早年我爱后主李煜,爱秦少游一样,他们都有敏锐感知的心,一花一草,在他们看来都是情。
如图,巴黎的街头给人一种复古的安宁。
没有德国小镇的一尘不染,没有瑞士的人间仙境,也没有意大利的喧哗热闹,巴黎的街头是一种恰好的复古与文艺。
而且这种复古与文艺还沉浸在浓浓绕不开的咖啡香中。
浓郁古迹
如果选择自由行,单是巴黎博物馆和美术馆,就值得留足一周时间。
巴黎当地朋友亲口所说。
因为这里有太多的艺术珍品,件件不可错过。比如卢浮宫、奥赛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罗丹博物馆……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荣军院、塞纳河、协和广场……
你会发现你避都避不开,这些著名的古迹,这些浓浓的艺术气息。
无处不在的艺术气息
巴黎除了街头颇有风味的建筑,精致而有艺术感的雕刻,到处漫溢的咖啡香给我深刻的印象外,无处不在的艺术气息,是吸引我的另一个因素,尤其是卢浮宫。
比之协和广场上的镀金柱,闻名遐迩的埃菲尔铁塔,流淌着另一种风致的塞纳河,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时尚摩登的旺多姆广场,闪耀着太多文学光芒的巴黎圣母院,以及低调而威严的总统府,我更爱卢浮宫,而且不只爱一点,不只爱一些。
卢浮宫除了外围宏伟的宫殿建筑,精致的雕刻装饰,贝聿铭设计的金字塔入口,更吸引我的是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与真迹面对面,是一种不一样的心情。
如果你能去体会波提切利在画《维纳斯的诞生》时候的心理,知道伦勃朗对光线的热爱,明白高更为何去塔希提岛,了解安格尔对古典主义绘画法则的痴迷的话,也许,你也会爱卢浮宫,或者,以卢浮宫为代表的的艺术殿堂。
当然,卢浮宫的镇店三宝,我也不能免俗地拍照留念,尤其是《米罗的维纳斯》,很多人驻足。
记得我们中学课本学过关于她的课文,断臂的维纳斯是“黄金时期的缩影”,代表着古希腊辉煌的一切。
当我近距离看她时,尤其是雕刻最神奇的部分,眼神,成功地雕出了那种希腊式的深远和迷离。
盯了老半天,我还真看到了“沉静的表情里那种坦荡和自尊的神态”。
这种神态很能体现女神的优雅和自信,温柔和宁静。
《蒙娜丽莎》比我们想象中要小很多,但围观聚集的人更多,以至于我当时都举不起相机,迈不开脚。
还有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石雕刻——胜利女神,那种迎风而来的飘逸之感,勇敢之美,都能切实感受到。
个人觉得雕刻在某种程度上,更具艺术感,更能表现出某种情感和神韵,因为她栩栩如生,比如米开朗基罗的作品。
这就是我眼中的巴黎,浑厚的艺术气息,精致的建筑,浪漫的咖啡时光,微笑的路人。
我没看到时尚,也许我没有发现时尚的眼睛,天生是个土鳖?
个人感觉,巴黎的精髓在艺术。
巴黎是一场流动的艺术盛宴。
ps.上一篇《德国初印象:这里的一切静悄悄》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评,甚至被推至首页及精选,让我受宠若惊,我只是写出了自己去德国的所见所感,就受到了如此欢迎。很欣喜。
大家的肯定是我继续的动力。希望你们继续支持我,多留言,多互动,我才知道自己在退步还是进步。对巴黎的感觉,我只有这么多,也可能没在巴黎住很久的原因,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