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读书笔记

《大明王朝1566》是本好书。


我想写大明王朝的读后感,很想写,可是写了删,删了写,先写高翰文这个心怀天下却文艺的不适合官场也是我最喜欢的傻人,快写完的时候删了,再写胡宗宪再写吕芳再写海妻再写海瑞,一个早上加一个下午,最后竟什么都没写出来,妈妈叫我吃晚饭的时候实在是写的脑壳子都痛了,大明王朝被我翻了又翻,翻了又翻,我愣是没能力从头到尾系统的写一个人。


知乎上凌羽中写了十三则回答,对于人物剧情的解析都堪称经典,分析海瑞上升到荀子的时候,有一种天呢这就是我想说但说不出来的感觉。大家可以去看看,真羡慕他们这种有文学造诣的人。


我就勉强断章取文,分享一些让我看的激动的能跳起来的文字吧。


《大明王朝1566》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吕芳把冻僵的冯保拖到炕上,冯保向干爹认错。吕芳埋怨道“跟了我这么多年了,说过多少次了,牛教三遍也会撇绳了。瞧你那嚣张气,为了往上爬,二十九打死了周云逸,今儿又抢着去报祥瑞。我不计较你,可宫里这么多人能不记恨吗?还有周云逸那么多同僚,还有裕王,要找死也不是你这么个找法。”


冯保知道要把自己送到裕王府,以为末日到了,吕芳到底是跟过嘉靖这么多年的,出口成章“两句话你要记住,一句是文官们说的‘做官要三思’,什么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注意到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了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我再教你武官们说的那一句‘置之死地而后生’,看我大明朝的气数,这皇位迟早有一天是裕王的,到了那一天你才真是个死呢。我现在以皇上的名义,派你到裕王府作皇孙的大伴,你要夹着尾巴,真正让裕王和他府里的人重新看待你,如果真有裕王入主大内的那一天,干爹这条老命还得靠你。”


——开头第一章,就看到这几句话了,配合那景那事说出这番人生真谛!扮演吕芳的演的太好了,把真理总不经意的娓娓道来,也是整本书中我认为看的最透的人,也是我认为最中庸最仁的人,可谓是上善若水。最后,他对跳进水里失声痛哭的杨金水说“哭吧,哭完我们就再也不哭了,让他们哭去吧”的时候,真的恍若上帝。


《大明王朝1566》读书笔记_第2张图片

严嵩:胡宗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就像个媳妇,上面有公婆,中间有丈夫,下面还要拉扯着一大群孩子。会当媳妇两头瞒,我也是个媳妇啊,就是比你长一辈。


徐阶:国朝以孝治天下,天下便是一家。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百兆生民,就像这一家的子女,皇上就是这一家的父祖。臣等便是中间的媳妇,凡事但按着媳妇的职分去做,能忍则忍,该瞒则瞒,尽力顾着两头。实在顾不了,便只好屈了子孙也不能屈了公婆。


——绝对是见过最恰当的比喻,这个比喻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吕芳说胡宗宪像“媳妇”,处于皇帝、严党、清流与百姓之间,进退不能。第二次是严嵩对胡宗宪说自己是媳妇,既要照顾皇帝,又要照顾自己的党羽,还要兼顾百姓。最后一次则是嘉靖帝即将驾崩时徐阶的回话,这次终于将“媳妇”的真谛说了出来:皇帝是父祖,百姓是子女,而所有大明的官员是“媳妇”,就算是屈了子孙,也不能苦了公婆。 

徐阶说那么多年没有像海瑞一样奏谏的原因,一半敬,一半诚,不能不说不是大真心话呀。其实哪里会只有海瑞看出国之根本矛盾呢,只是大家权衡了说与不说的利弊。还很喜欢改稻为桑实施不下去的时候,嘉靖帝说的那个儿子理论,各人管好各人的儿子,让我想到那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最后嘉靖帝说海瑞算什么笔架那段也很喜欢。


《大明王朝1566》读书笔记_第3张图片

胡宗宪对马宁远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坏就坏在这里。。。平时叫你读读《左传通鉴》,你不以为然;我叫你读一读王阳明的书,你更是不以为然,还说什么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现在我问你,孔子说的‘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什么本意?孔子是告诉世人,做事时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毁堤淹田,伤天害理,上误国家,下害百姓。这也叫知不可为而为之?  读书是为了明理,明了理就有了主张,知道该怎么做。但理是在变化的,又不能守死理。

——看书最先让我震撼到的人物是胡宗宪,我还特意发了朋友圈。他在毁堤淹田的变故里可谓临危不乱力挽狂澜,朝堂上与嘉靖一番应对,事事周全又公忠体国真不愧是老成谋国的主儿。仅凭一纸供词就把包括嘉靖在内的所有人都绕进去了,朝廷上下都被他刷了,那一刻真的是迷妹一样仰望他,天下竟有这般做事周全者。五体投地胡宗宪大叔的高智商高情商,难怪嘉靖也要寻思“胡宗宪何许人也”,吕芳说,像媳妇。


另外,我觉得人人皆爱胡宗宪大叔的原因是,他真心,真心为国真心为嘉靖真心为民真心待同僚真心待老师。虽然最近看资料里说,在《明史》里胡宗宪大叔并不正面,但是哈姆雷特之见本无谓客观的。


《大明王朝1566》读书笔记_第4张图片

海瑞:历来参劾严党者,皆因牵涉皇室反罹其祸,我看恰恰相反,就是因为他们只敢参严,不敢直言天下之大弊,才使得严党能够藏身大弊之后,肆行贪墨而不倒。天下大弊不革,倒了一个严党还会再有一个严党,严党要参,皇上要谏,致君父为尧舜、免百姓之饥寒,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重,这样的道理,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敢向皇帝进言!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这一段,电视和书都是跌宕起伏的热血高涨,感觉自己是握着拳头读完看完的。推荐大家如若没时间,就这一段可以去看看,电视在第35集,书在第三十五章。 书里嘉靖狮子般吼叫、疯子般狂怒,众卿直觉的玉熙宫要塌下来了的画面真的栩栩如生,电视里黄老师一气呵成,仿似海公再世,听得我豪气顿生,不由自主跟着念台词呀。


《大明王朝1566》读书笔记_第5张图片

嘉靖:“天下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就凭你,读了一些高头讲章,学了你家乡人丘浚一些理学讲义,就来妄谈天下大事,指点江山社稷。你岂止这个比方不恰当?在奏疏里妄谈尧舜禹汤,妄谈汉文帝汉宣帝汉光武,还妄谈唐太宗唐玄宗、宋仁宗、元世祖。朕问你,既然为君的是山,你说的这些圣君贤主,哪座山还在?”


海瑞:“都在,在人心里,在史册里。”


——这里海瑞回答避实就虚,根本不和嘉靖说事实,只说那些千古帝王都在人心史册里。这也让嘉靖知道,即使一怒之下杀了海瑞不过是让他更加留在人心和史册中,嘉靖断然不会如此成全海瑞的。这里的对话意味深远,海瑞看似刚直,实际话语极富智慧。他写六必居评语的时候,王用汲也评论说,不会出事,毕竟都在理上。海瑞大叔不是傻不拉几的直臣,他和胡宗宪大叔一样深谙从政之道。   (不过我不喜海瑞,因其妻子女儿及未出生的儿子太可怜了,此人看似心怀天下,实则抛家弃国,我赞同嘉靖说海瑞无君无父无家无国这番话。海瑞说其儒家风范,可是儒家最要紧的中庸他并没体现,看他与赵贞吉的冲突,看他几番拒绝王用汲的好意,就像凌羽中所说,荀子在海瑞身上占了上风)


《大明王朝1566》读书笔记_第6张图片

嘉靖:君既不是山,臣民便不是江。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劝朕只能用长江而非黄河,朕岂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朕便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要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链等人的道理。比方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将君父比作为山,水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


——这番对话简直了,第一次看完就忍不住背了下来。充满了中国人的玄妙精神和中庸之道,也展现了嘉靖帝为政的本质——外儒内法,便是以调和阴阳为主,法律条文为辅,说到底均衡就好。而被王用汲称有“古君子之风”的海瑞则是强调外法内儒。他一度用大明律将对方驳斥的哑口无言,可是本质上只是明面上被驳斥了,内心里大家都知道自己这样做是约定俗成的对的,海瑞他不懂事而已。前面郑必昌曾送海瑞四字“和光同尘”,也是这个道理。和光同尘这成语我真喜欢。


《大明王朝1566》读书笔记_第7张图片

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我看过的书真的以国外居多,而国学熏陶沉淀几乎没有,两千年的文化弃置不理,真的好愚蠢。

年轻的父母真的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接受国学的熏陶。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明王朝1566》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