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校长一起读书:《教育的哲学基础》6

第六章  行为主义与教育

行为主义,更多的人认为它是一种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派的代表人物。如果说中国有行为主义实践者,衡水中学可以被认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斯金纳主张将哲学观点建立在观察和控制的实验基础上。他认为:自我们出生之日起就,人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在真正意义上来讲,人类是我们自己的创造者。

我的理解,行为主义主张

——人是世间最复杂的存在物。

——复杂系统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自组织的特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已成为主体性。

——如果有所谓“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那么,自主性就是人的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规律。

——人是自己创造自己的。

但是人是如何实现“自律自主”从而充分发展自己的呢?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强化。

斯金纳认为教育和训练没有什么区别,他不认为思想本身是自由的,无论学生做出的是批评的判断还是接受的建议,依据的都是之前接受的训练。批评者认为斯金纳提出来的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训练,正如很多批评者认为衡水中学是“军事化训练”而非“真正的教育”一样,衡水中学强调其只是强化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及专注度。依据斯金纳的研究结果,支持衡水中学的人们,会指责那些所谓的“自由的”、“素质的”教育并非真正的教育,因为它缺乏强化,没有及时强化,强化到学生在特定的时间段,只想专注的、执着于考试这一件事情。但反对衡水中学的人们,则会认为过度强化,进行高强度的思想训练,等同于“洗脑”,将个体的自主性仅仅约束在应试的单一目标中,过于功利的训练,带来的将是人的思想的僵化、创造性的缺失……

许多行为主义者兼用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来强化行为,斯金纳主张积极强化,尽管消极强化有效果,但是它常常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行为主义者认为,奖励比惩罚不好的行为对强化人的正向行为,效果更明显。这也是我们常常对校长、班主任提出的:

鼓励是最好的管理。

惩罚,只有第一次有用。

惩罚,只对行为自律者有用。

惩罚与鼓励,也需要个性化,以学定“论”。

对于自律性比较高的孩子,惩罚或者比较尖锐的批评,因为他们的自信心以及较高的自我期望,并不会过于阻碍孩子继续进步的可能;但是对于爱与价值感比较少的孩子,则更需要鼓励、积极的反馈,即使使用惩罚,这惩罚最好也是带着温度的惩罚——给予惩罚的同时,能够与之谈心,认真解释指明其对错与不足,令其心悦诚服。

最后,引起我关注的另一行为主义者的研究成果,程序性教学。

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程序性教学有很多好处,可以通过训练及时强化学生。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以及积极强化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做出某种反应的概率的改变。个体在某种环境中做出某种反应,如果之后伴随着一定的强化,那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 这种模式主要可以用于基本事实性知识的获得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但不适合高级思维和深层知识的培养。

对于事实性知识的传授,实际上,程序教学的确是比较切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课程被分为短小而独立的单元,教学环节化解为很多小步骤,这样,课程内容容易被掌握,同时也便于设计和评估学习目标,比较直接和简单。

我和校长一起读书:《教育的哲学基础》6_第1张图片
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在现实中的应用,需要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小步子前进:将教材内容分成一个个的小单元、小条目,逐个进行学习,这样更能保证学生在各个小步子上作出正确的反应;

(2)积极反应:学生要在各个小步子上作出积极的反应;

(3)及时反馈:在学生作出反应之后,要立即给予反馈,说明正确与否;

(4)自定步调: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进行个别化的学习。

相比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实用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模式,程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较为强调灌输、强化。因此,对于引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程序教学并不适用。

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做中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倾向,弥补了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不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阅读完第六章,对于我们的启发在于,能够厘清各种教育实践,尤其中国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据统计,国外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我国提出的教学模式就有10多种。再加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行为的选择,有效提高课堂效能,关键还是要理解,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有效的学。

因此,课堂教学行为,不能单一化,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以斯金纳为理论基础的“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即传递-接受式——“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还是人本主义的自学-辅导式——“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巩固”,还是未来我们将探讨的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育实践,都应该坚持一点:

任何课堂,都不能是僵化的教条。课堂,是基于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综合,是既稳定又有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和校长一起读书:《教育的哲学基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