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乌江子
一八五一年,在福楼拜经过两次尝试创作失败后,他接受路易•布耶的建议,决定以德拉马尔的故事(德拉马尔原是鲁昂市立医院的医生,福楼拜的父亲的学生,他的续弦夫人嗜读小说,气质浪漫、生活奢侈,先后被两个情夫抛弃,最后因负债而自杀。)为素材,创作一部刻画当代外省生活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小说直到一八五六年问世,成为他最有世界影响的代表作。
包法利夫人艾玛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的悲剧是浪漫主义幻想和现实生活发生冲突的必然后果,而教育是造成爱玛悲剧最重要的原因。
不正规、不健全的修道院教育让爱玛陷入虚幻主义。
一个农家的女儿,在修道院受过贵族化的教育,读过许多浪漫主义小说,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梦想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第一个情人是个道德败坏的乡绅,第二个情人是个自私怯懦的文书。她的偷情没给她带来幸福,倒给投机商人带来了可乘之机,使她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债积如山,无法偿还,丈夫的薄产早已被她挥霍殆尽,情人又不肯伸出救援之手,她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服毒自杀。
一个女人因负债和爱情绝望而自杀,类似的故事在许多时代都发生过,也不知有多少小说家描写过,何以到了福楼拜笔下便引起了轩然大波?问题显然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作者以貌似冷静的态度,非常“客观”地揭示了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他非但没有对女主人公作道德上的审判,反而以无比的说服力陈述了社会所不能推卸的责任。
爱玛是一个失足的女人,但作者并不简单化地把她描写成一个坏女人。她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坏禀性,而生活却无可挽回地把她推向深渊。
修道院的贵族教育把爱玛撕裂她本来是的生活圈。
首先是她的父母异想天开,让她去修道院接受大家闺秀的教育,害得这位乡村少女整天向往贵族社会的“风雅”生活;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灌输给她满脑子诗情画意,什么风啊,树林啊,月下小艇、林中夜莺啊,什么勇敢如狮、温柔如羔羊的骑士啊,这一套思想感情和现实生活相隔十万八千里。
她那个生活圈子的人们,每天来来去去,为生活奔忙,满不在乎地往道旁吐痰,津津有味地喝肉汤,她和这些人没有共同语言。她父亲怜惜她,不忍心让她在田庄上操劳,她整天无所事事,日子过得和钟摆一样单调:没有什么可兴奋,没有什么可感受,于是她期待着爱情。
对爱情的失望让爱玛失去了面对现实生活的信心。
就在这时候,包法利出现了。在庄稼人眼里,医生是有身份的人,何况他还治好了卢欧老爹的腿,可见很有学问,爱玛于是成了医生太太。然而她所期待的爱情并没有到来。包法利医生既无才干,又无雄心,举止无风度可言,谈吐和人行道一样平板;他既不会游泳,又不会耍剑、放枪,和爱玛心目中的骑士完全不沾边。
渥毕萨尔的舞会,在她的生活中“凿了一个洞眼”,让她窥见了荣华富贵,从此她更加受不了乡镇生活的小气、平庸。舞会上那位风度翩翩的子爵,被她理想化了,变成一种甜蜜的憧憬。她把小说书上描写的当做现实,而把环绕着她的现实当成噩梦。
她在幻想中生活,时刻期待奇遇的降临,好像沉了船的水手,向雾蒙蒙的天边寻找白帆的踪影。失望之余,她更觉生活不堪忍受。谁也不理解她的苦闷和抑郁,只道她神经有些毛病。
她也曾努力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发狠逃避了赖昂的追求,事后却懊恼不已。她想求助于宗教,而那位庄稼汉出身的神甫却对这种灵魂的疾病一无所知。在他看来,一个人有了温饱,就该心满意足了。爱玛终于明白,她不能指望从宗教那儿获得任何帮助。
缺乏物质基础的情欲如一剂毒药,彻底击穿了爱玛的底线。
百无聊赖的生活,灵魂的苦闷,对爱情的渴求,决定了风月老手罗道耳弗一出现,爱玛就要落入他的掌心。与其说她爱上罗道耳弗,不如说是爱情的幻梦把她推向他的怀抱。爱玛凭自己的想象,以为爱情犹如来自九霄云外的狂飙,伴着雷鸣电闪,席卷人的整个意志。她按照幻想的模式投入爱恋,狂热得叫罗道耳弗看不上眼,新鲜劲一过,他的态度便越来越冷淡。
眼看伟大爱情的河床一天涸似一天,爱玛的痛苦可想而知。她试图斩断私情,努力去爱丈夫和孩子,她甚至热心支持丈夫的事业,撺掇包法利割治跷脚,满心希望丈夫一举成名,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哪知丈夫不争气,几乎断送一条人命。爱玛完全绝望了。她的尊严、她的自爱心,受到包法利这个姓氏的玷辱,从此连残留的一点妇德也彻底崩溃了。
她重新投入情人的怀抱,比已往更加癫狂。她想入非非,要和情人私奔,讲求实际的情人干脆甩了她。受到这样的打击,她大病了一场,却不曾接受教训。她依然被幻想牵着走,依然按照小说里的模式设计自己的生活。她为体验她认为理当经历的爱情而爱赖昂,甚至当她“在通奸中发现婚姻的平淡无奇”,且已对赖昂感到腻味以后,仍像个钟情的女子一样继续给他写情书。
不过她写信时想到的并不是赖昂,而是一个理想男子的模糊幻影。她就这样在幻想中生活,一生都受着幻影的欺骗,不知不觉犯下许多过失。她追求细腻的感情、丰富的精神生活,结果却是耽于物欲和淫乐。她最大的错误是不理解贵族的“风雅”是需要财富作后盾的。她为之神往的那种爱情,需要庄园、别墅、高车驷马和华美的衣着打扮作陪衬,缺了这点富贵气,“爱情”便失去了光彩。
她是个乡下人的妻子,却向往贵妇人的生活方式,她根本不理解现实,如何能逃脱自我毁灭的命运。
爱玛是个为人所不齿的女人,但她主观上比周围的人更向往崇高。她希望丈夫有所作为,希望有个聪明、勇敢的男子汉受她崇拜,然而她周围只有一些目光短浅、惟利是图、毫无英雄气概的资产者。她有弱点、有过失,她虚荣且不切实际,但她并不是罪魁祸首,她不曾加害于人,倒是人们常加害于她……福楼拜写爱玛,与其说是描写一个失足的女性,不如说是塑造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惨遭摧残的浪漫主义者。
爱玛的矛盾、痛苦,她的梦想和追求,她所受到的欺骗、愚弄和背叛,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印记。所以作者说:“就在此刻,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同时在法兰西二十个村落里受苦、哭泣。”
教育是造成爱玛悲剧最重要的原因。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是浪漫主义幻想和现实生活发生冲突的必然后果,而教育是造成爱玛悲剧最重要的原因。爱玛接受的自然教育和“学校”教育与包法利夫人接受的社会教育之间形成第三对矛盾,它直接反映“浪漫主义追求与庸俗鄙陋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爱玛的人生理想正是在自然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逐渐形成的,她渴望自己获得奇异般丰富的感情和精神生活,但结果却事与愿违,现实生活是枯燥乏味的,是使人迷惑并让人堕落的,而这些也正是她在社教育的现实中所被动接受的。
在爱玛的一生中,她逐步挣扎于这三种教育形式中,她别无选择,除了接受。她本应该在学校教育中获得与自身实际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但是最终这样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却被宗教教育给标准化了,她本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形成联系实际的理想,但是最终这个理想却被自然教育和宗教教育给虚幻化了,她本应该获得与她所接受的自然教育和“学校”教育相适应的社会教育,但是最终这种社会教育却被那个时代给物欲化了,她本应该在教育中居于主体地位,但是最终她的受教育地位却被那个时期的社会给客体化了,因此这些就构成了爱玛的教育困惑,也就构成了那个时代的教育困惑。
究其根源,不管哪种教育形式,它都是社会、时代环境所承载起来的,因此世俗化、物欲化的社会成为爱玛走向堕落的罪魁祸首。爱玛的教育困惑,就是她的思想困惑,其实质就是她的社会定位的困惑。她找不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人生道路,因而四处“求援”,终而陷入社会为她所设的“陷阱”中,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虽然爱玛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但是爱玛的人生抉择却值得反思,她的行为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百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这为其行为本身注入了跨时代的意义。
爱玛的教育困惑对现在教育本身很具有启示意义。人从出生到终结主要接受三种教育,即自然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我们对于教育本身要有全面的认识,避免成为教育的客体,而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