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这三件事说明她对贾府早已了如指掌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这三件事说明她对贾府早已了如指掌_第1张图片

文/夕四少

黛玉初进贾府一回,实在是红楼里最精彩最百读不厌的一回,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我惊诧于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在初进贾府时,能够做到那般聪颖灵慧,应对自如,处处透出一股大家闺秀的气质。

这种气质因何而来呢?自然是父母自幼的教养。第二回里贾雨村与冷子兴对谈时,贾雨村曾说“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是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贾雨村的这句话,侧面写出了黛玉之母贾敏的不凡。

也是这一回里,介绍黛玉时说道“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女如珍。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这段话透露了两个信息,一个是黛玉的聪颖过人是天生的,一个是父母拿她当儿子养,自幼让她读书识字。

也就是说,黛玉进贾府时表现出的大家闺秀的气质,应对自如的聪慧,半是天生,半是父母后天的谆谆教导。但仔细读黛玉进贾府一回,我还有一个发现,那就是黛玉在此之前,已经对贾府上下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用了如指掌来形容并不为过。

黛玉出生以来应该从未进过贾府,如何能够对贾府有那么多的了解呢?当然来自她的母亲贾敏。当然,这话不是凭空捏造的,原文中都是可以找到对应的,我们不妨一处一处来看。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这三件事说明她对贾府早已了如指掌_第2张图片

黛玉弃舟登岸时,已经有荣国府的轿子车辆并下人们在等候了,此时有段黛玉的心理描写:这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这段话里有三个字吸引了我,那就是“常听得”,也就是说,黛玉很小时,她母亲经常跟她说起贾府的事情,而黛玉本身又天资聪颖,一目十行,自然会牢牢记在心里。正是因为她母亲常跟她说起外祖母家与别家的不同,因此黛玉才更加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常听得”告诉我们,黛玉对贾府的了解远不止这些。

后文王熙凤出场后,又有一段黛玉的心理描写:黛玉虽不识,亦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这段心里面写,“亦曾听见”四个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大致意思就是说,她母亲在她小时,是不止一次地说起贾家来的,且每个人都提起过,王熙凤便是其中之一。黛玉虽然没见过其人,但印象中母亲已经说过,所以一见面就跟母亲说过的形象对上了,这是黛玉心思过人之处。

她虽然从未见过贾府的任何人,但每见到一人,他都能立马调出记忆里相关的那部分,然后跟眼前之人对照起来,就完全清楚了,而这都是她母亲的功劳。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这三件事说明她对贾府早已了如指掌_第3张图片

这样的文字还有,黛玉从王夫人口中知道了表哥宝玉的情况后,同样有一段详细的心理描写: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內帷厮混。外祖母又极疼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

同样是“常听得”,由此可知,黛玉自小听母亲说了许多贾府的情况,从贾府之规矩,到贾府之中每一个人,上至贾母,下至嫂子姊妹,表兄弟,应该都有谈及,所以黛玉每见一个人之前,都有很细微的心理活动,她是在把眼前之人与记忆中母亲描述的形象吻合。

当然,以曹公笔法,不可能谈及每一个人,蜻蜓点水似的三个片段的心理描写,先后交代了贾府的气派和规矩,王熙凤及宝玉在贾府之中的影响和地位。既然是母亲常提及的人,自然不容小觑。单是这几个片段和黛玉的心理活动描写,已经足以说明一件事:黛玉对贾府早已了如指掌。

由是,基本可以断定,黛玉在进贾府之前,因为常听得母亲说起贾府的人和事,所以对素未谋面的贾府和众人早已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她进贾府之后,需要做的就是一一去找对应,把她母亲提及的所有人和事都照进到现实之中。

所以我们看到黛玉贾府之后,言行举止不仅透着大家闺秀的风范,且透着她自幼的聪明清秀、机敏过人之处,人未至,但早已对一切洞若观火,了如指掌,所以说起话来走起路来更显得游刃有余,大方得体。

你可能感兴趣的:(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这三件事说明她对贾府早已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