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迟之缘

不迟之缘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厚重的书并不是我一贯的挑书风格,故事中的地点让我一改对西藏的看法,悲哀的结局却看的我倍感心安。

那是一段惶惶不安的日子,无动力无思绪,游荡在图书馆寻找几本书补上心里的空洞。偶然看到一本黑底白字且十分厚实的书,称不迟,且下面有一句话“无论你在哪里,你都在我心上”。感觉是本蛮有内涵的书,便抱回了家。

忙忙碌碌的日子走在期末尾声,抽不出些许时间去扎在书里面。然后也正是如此芝麻点的时间,看了简介后便将我深深吸引。一段纪实,两个上海中年人在西藏的爱情故事。虽说年幼阅读言情类的书籍不适宜,但若只把它当成一种故事,听过也就罢了吧。十分反感现代小说中校园恋情类的言情书籍,将一波青少年的爱情观扭曲。这个发生在西藏的爱情故事,就像荒无人烟中有一处澄澈的湖。

期末终于结束后我便一坐一日,扎在这本黑书里。也许是因为她已过了人生前四十年,修得几许心中的宁静。也许是因为她弹得一手古筝“春到拉萨”,长发覆背双手抚琴的样子使人倍感意境美。也许是因为她的眼睛“干净的就像藏北深处的湖水”,多年手术经验堆积的冷静。——我很欣赏她这样的女人。一个略有名气的医生,一个古筝有八级水平的女子。

在歌舞升平的城市,人心如沉浮不定的沙粒,随风而起,随风而落。丈夫的情人以怀了孩子为由,胆怯却又直接的要求她提出离婚。十多年平淡的婚姻,丈夫只把她当做一个最好的面子,带出去在饭局上嘚瑟嘚瑟。最终尼若淡然自若的提出离婚,丈夫并不知情人暗下的要求。小时候常看电视剧电影上,一些人物在受了委屈或被某些小人要挟答应什么事的时候,他们总自己默默忍受着,当关心他们的人问起时,他们什么也不说。那时恨透了为什么不说出来呢?说出来一起去整治那个坏人不是很好吗?直到后来在不断体验生活角色中成长,才略懂得选择不说的原因。智者寡言。成熟的去承担,去扛起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不说,有时是更好的选择。

男主陆路是个小有名气的摄影师,与自己相差很大年龄的年轻女孩儿在一起三年多,只是对方不愿结婚。

周立波说:“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大家试想:要是没有了婚姻这座坟墓,那么爱情,岂不是死无葬身之地了吗?况且入土为安的爱情,总要比暴尸街头的爱情好吧?我想爱情只有入土为安了,能孕育出新的种子,让另一个生命破土而出,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一个渴望有家庭的中年男子,一个已没有家庭的中年女子。平行时空的相遇,却酿不出好的结局。

陆路只拍西藏,年年进藏拍摄,并在微博上分享拍的照片。其博名为“不为”,我觉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词,引人深思。这本书后附几张陆路拍的照片,激起我去寻找他的微博。一个疯子几乎快把电脑掏空,查阅了所有关于不迟,作者,尼若,陆路等相关资料。实在找不到他的微博,看不到心里迫切想看的西藏的美景。只好将“不为”作为网络昵称,一来纪念逝去的陆路,二来表达对不迟的喜爱,三来表示一种生活态度。

尼若是偶然看到陆路博客的,而最终两人在西藏的相遇相知相爱便是这缘分的结果吧。陆路在又一次返回西藏的途中出车祸去世,与此同时尼若在西藏朋友的客栈等他,等一段慢慢变老的浪漫。

尼若是因为手术失败而去西藏支教的,那群善良懂事的孩子让西藏在我脑海中的印象蒙上一层纯白色。热情淳朴的西藏人,抹去了先前在我印象中脸上浓浓的高原红,行为如同土着人一样野蛮的形象。书中常提到羊卓湖的美,和无人区流传着的动听的故事。大昭寺前来往不断,跪地磕头的佛教信徒。——我再没有先前那般厌恶西藏,因觉得高原反应而畏惧那个地方。相反,我发誓有生之年一定要去次西藏。

荒唐稚气的想法因一本书而产生。这就像丽江以艳遇之都出名后,吸引了不少年轻男女去旅游为得一段美妙的邂逅,但若要长期居住在丽江,却要学会适应当地独属的懒散,慢节奏。

有人说:“若你想要了解一个人,就得钻进他的鞋子,陪他走上一程。”

人如书,最先看到的是书名,封面,有兴趣便翻翻简介,再有兴趣继续看,直到看完。除了书名和封面,人对一本书的内容都毫无所知。愿意去花时间精力品读,便是深入了解一个人的过程。一度不愿阅读厚重的书,因为个人觉得文字也许太繁琐。反省下,追根究底是本心太浮躁沉不下来。年轻人,轻,就往上飘了。

缘生缘灭,弹指一挥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迟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