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酷的自然面前,一切梦想都是过眼云烟

在冷酷的自然面前,一切梦想都是过眼云烟_第1张图片

无径之林,常有情趣,

  无人之岸,几多惊喜,

  岸畔崖间,鼓涛为乐,

  无人驻足,是为桃源,

  吾爱世人,自然甚之。

  ——拜伦

  《荒野生存》关于逃亡,关于归隐,关于流浪的一个故事。

      据说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成的电影。

  一个大学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家庭富裕,是个典型的富家子弟,明明可以继续前往哈佛深造,他却拒绝了这次机会,希望进行一场回归自然的流浪。他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把存款捐给慈善机构,几乎是孑然一身地走入荒野。

  他曾经因为父母想为自己买辆新车而恼怒,认为父母都活在世俗的虚伪谎言中,他说,物质,物质,物质,我恨这一切。

  主人公是在故事的前半段是充斥着厌世的情绪的。他不理解灯红酒绿,也不理解那些尔虞我诈,他看厌了种族歧视,妇女儿童受欺压,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问题等等。他烧掉了自己的驾照和身上仅有的现金,就是说明他想逃掉,逃到一个谁也不知道他是谁的地方。他以为那样的地方才能有机会让他看到真实的人性。

  但是最后他找到了人性所在,不是从荒野,而是从那些他路过的人。他看到流浪者夫妇的快乐,看到了老头子的孤独,从开始时腼腆地什么也不愿意说,到最后他跪在老人膝头,抬起头对他说,我到了阿拉斯加一回来,就答应做您的孙子。能作出这个动作,决不是敷衍了事。这个时候的他已经不再厌世,他开始对人有许诺了。

  是的,在路上很美。遇到不同的人,看不一样的人生。山河也很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无径之林,常有情趣,无人之岸,几多惊喜,岸畔崖间,鼓涛为乐,无人驻足,是为桃源。”

  这应该是理想者所羡慕的一切,扔掉所有,去远方流浪。

  但导演偏偏对这种价值观带着一种冷静的思辨,理想主义者只看到了荒野美的一面,但却没看到衣不蔽体的狼狈与找不到食物的煎熬。

  虽然主人公嘴上说着抛弃一切物欲,却还是因为口腹之欲射死一只无辜的麋鹿。而更残酷的是,因为没有贮存条件,麋鹿大块地腐烂,既没有解生存之急,还害了无辜性命。最终,主人公因为缺乏基本的野外求生知识而误食毒草,走向死亡的命运。

  可在他临死前,脑海中浮现的不是美景河山大自然,而是父母的拥抱和母亲的眼泪。他还只是个孩子,没有太多的户外求生的经验,很多人说,假如他不只是带一袋米,假如他告诉别人他在哪,假如他的装备带全了......那么,他也不会死掉,也许他会微笑着跟我们讲他的故事。但往往,现实是残酷的,但是当他真正长大,淬炼完毕,可以重回社会的时候,却倒霉的吃错了食物,他最后不甘心的痛苦叫喊其实在我看来也算是对自己草率幼稚的决定的后悔。他什么都没有准备,只是个刚毕业的孩子,最终在冷酷的自然面前,一切梦想都是过眼云烟,当他像想回头时,一切都晚了。

我认为这是影片抛出来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深深厌恶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所以假期一到,就拼命跑到山野农庄,聊以慰藉。但是如果让我们长期生活在物质条件不足的“世外桃源”,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呢?就像身边经常有人说想回农村回山上过着田园生活,但回去待几天后开始抱怨受不了那里的恶劣天气,受不了那里的蚊虫满天飞,受不了那里的交通不便利。电影里的主人公,选择了彻底回归原始生活,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一个人到底可以拥有多大的自由?世上本没有自由自在的人,只要一个人有感情,有欲望,他就永远不可能是自由自在的。

  在主人公离开的日子里,父母不断地寻找他,母亲一次次从噩梦中惊醒,这都是所谓自由付出的代价。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早有古语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有人希望借助周围的环境来忘却世事,沉湎山林,不食人间烟火。但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隐身于市井中,喧嚣中,淡然处之。如陶潜所说,虽结庐在人境,也能心远地自偏。无执念,无贪欲,也不必硬是找个山水处躲起来,也不必硬要掩藏一些明明存在的欲念。

  自由,唯此心而已。吾爱世人,自然甚之,无人驻足,才是为桃源。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冷酷的自然面前,一切梦想都是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