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花馍的故事

因为工作关系,我在这周末来到了位于陕西韩城的党家村。这个村子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了,因村中有120多座四合院和11座祠堂、25个哨楼,还有庙宇、戏台、文星阁、看家楼、泌阳堡、节孝碑等古建筑,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并于2008年3月28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一个关于花馍的故事_第1张图片
党家村全貌(图片源自网络)

​我是一个特别喜爱古村的人,这次来到党家村,誓要走遍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逛着逛着,就偏离了热闹的主街。在一个不经意的转角之后,看到了一个小牌子:花馍展馆。我向着指示的方向望了望,一个游客也没有,只有巡警在路口支了个椅子,人歪在上面抽烟。

“这里能走么?”我问。

虽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但还是有些不确定,只好将信将疑地往里走。

一个关于花馍的故事_第2张图片
村里的石板路

​刚拐进来,就遇见了一方院落,上面写着“出售小花馍”。好奇之下拐进院子,四方小院中,摆着大大的几个玻璃抽屉。里面是各式各样的花馍:狮子头、凤凰鸟、有背上长满了刺的鱼...但是样式都很简朴,甚至可以说有些抽象了。一个老人坐在一旁的椅子上,乐呵呵的对我点了点头。

一个关于花馍的故事_第3张图片
四合院内景

​“这是展示品,还是用来卖的?”这里是展馆,还是卖花馍的人家?这些花馍样式也不好看,颜色也大多白惨惨的,和我原本预想的样子差了十万八千里,怎么看都喜欢不起来。

“展馆在对面,我们家是卖花馍的,这些都是我闺女做的。”

“都是她做的呀!那她人在么?”

“没在,去西安讲课去了。现在没有几个年轻人做花馍啦,我闺女就是一个,天天在外头做交流。”一说起自家闺女来,老人就像打开了话匣子:韩城花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人的女儿就是一位非常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不但会做各种样式的花馍,对每一种花馍样式的寓意也了如指掌,经常在外做文化交流。

“这些花馍还有寓意啊?”我问。

“当然有啊!来,你进来看,我给你讲。”老人说的兴起,带我拐进了一间偏房。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玻璃展示柜,里面摆着几对花馍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一下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们韩城的花馍都不上色,上色以后就不能吃了,所以就靠这些枣子啊核桃啊来搭配一下。你看这个老虎头的,是过去男方送给女方家里的。女娃给男娃送啥呢?送鱼,你看中间那两条大的就是,上面插的花和小动物;女娃怀孕时候,娘家给婆家送交子;老人过寿的时候,要送盘成一团的,上面插蝙蝠...”老人一个个讲下去,如数家珍。我跟在后面听,好像真的看到了几十年前党家村里的人们生活的样子:村东头住的姑娘,喜欢村西头的小伙子;西院有老人过生日,街坊四邻齐齐带着花馍来贺寿......一个个生活片段从眼前闪过,重新再看这些白硬面团的时候,觉得他们似乎可爱了不少。

一个关于花馍的故事_第4张图片
韩城花馍
一个关于花馍的故事_第5张图片
韩城花馍

​看着老人讲了这么多,我有些不好意思,就说买一个小小的花馍留作纪念。老人二话没说,蹲下来帮我一起挑花样:“这是羊,这是牛,这是蛇,这是鱼...”

最后,他用手拈起一个,托在掌心上递给我:“你一个小姑娘,拿对鸳鸯吧,这个寓意好,祝你情感顺顺利利的!”

好,这个寓意好。我听了老人的建议,乐呵呵地收好了馍。老人也很高兴,一直把我送出院门,看我走远,这才转身回去。

一个关于花馍的故事_第6张图片
我的鸳鸯花馍

​不知怎的,我看着眼前的青石板,听着院内广播里放的秦腔,突然有一种不切实际的穿越感:我仿佛并不是一个游客,而是一个来村里串门的亲戚。临走的时候,家里的老人包给我一个花馍,带上一份美好的祝愿,再千叮万嘱地送我离开远行。

你看,这一方院子,从清朝住到现在,一曲秦腔,唱了百年千年,喝着黄河水的人们,成长了一代又一代。可是从来未变的,是这里待人接物的风骨,从未遗失的,是村民耿直宽阔的内心。

怎能不爱你,黄河上的党家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关于花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