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世界上哪种运动,脂肪永远是运动员们的死敌,体态发福似乎就是运动员们竞技状态走下坡路的征兆。不论你之前有过多么出色的表现,只要开始发胖,马上就会成为媒体指责的对象。大小罗纳尔多、阿德里亚诺、鲁尼甚至伊布都因为一段时间的状态低迷而被媒体要求“立刻减肥”!
但偏偏在足球场上就有那么一类“灵活的死胖子”,圆滚滚的在球场上往来驰骋,偏偏就能让一众“瘦子球员”无可奈何。
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巴西球星埃尔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位看起来圆滚滚的巴西前锋百米速度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0秒5,凭借着闪电般的启动和娴熟的球感连续多年稳居德甲射手榜前列,得到了“球形闪电”的美誉。
无独有偶,中国早期的国家队成员中也有这么一位“球形闪电”,他就是中国国家队20世纪20年代闻名亚洲的“铁腿”孙顺锦。
【小树林里练就的“铁腿”】
孙顺锦1907年7月出生于新加坡,后随父亲到香港定居。当时正值中国国家队称霸远东运动会的黄金时期,足球氛围在香港很浓厚。孙锦顺8岁时就已经以球技闻名香港街头,16岁考进香港足球的“摇篮”圣约瑟书院后很快便被选入校队。
当时的队友对孙顺锦印象最深刻的事就是:每天学校早课前,孙顺锦都会自己带着球去学校后的小树林里连盘带,经常是一盘球就是个把小时,经常错过了学校的早饭。
再到后来,同学们就看见孙顺锦经常是边吃饭边带着球在小树林里熟练穿梭,低头吃饭,咀嚼,根本不影响他娴熟的盘过一个又一个小树。
就是在这片小树林里,孙顺锦不但练就了一脚出神入化的盘带功夫,而且还练成了大力射门的绝活,近距离射门有时候甚至校队门将都不敢做扑救动作。
【“铁腿”一脚射爆球网】
1924年,年仅17岁的孙锦顺参加了由唐福祥等人一力促成的旨在发掘香港年轻人才的夏令杯足球赛,在比赛中,孙顺锦所在的帆船队一路高歌猛进夺得冠军,孙顺锦更是在决赛中一个独进四球,引得现场观战的国足当家中锋黄柏松连连叫好,并当即拍板将他选入了香港南华队。
在香港南华队,面对一众成年球员的孙顺锦毫不怯战,几次替补出场均有进球,更是在比赛中上演了一脚怒射直接射破球网的劲爆场景,让观战的球迷阵阵惊呼,对方守门员一身冷汗。
从不怯场的孙顺锦很快便被球队越级提拔担任主力右内锋出战1924-25赛季香港甲组联赛。这种火箭式的成名速度仅次于15岁就打上主力的曹桂成,连李惠堂都望尘莫及。
【国家队临危受命,闪耀亚洲的“球形闪电”】
1925年第七届远东运动会时,年仅十八岁,尚未以主力身份完整踢完过一个赛季港甲的孙锦顺破天荒入选了国足。本来球队招他入队只是为了让他跟随球队锻炼锻炼,谁知道在与菲律宾比赛前夕,主力前锋黄柏松突然受伤,孙顺锦竟然被推上了首发位置。
结果一贯混不吝的孙顺锦果然没有怯场,在对菲律宾队的比赛开始后不到三十分钟就贡献了一次助攻,并在比赛结束前以一记凌空抽射将比分定格在5-1。这场大胜让孙顺锦成为继李惠堂后又一位未满18岁就在国际A级比赛中进球的中国球员。
有了这样良好的开端,在1927和1930年两届远东运动会上孙锦顺都当仁不让的成为了球队主力,在四场比赛中打进6球,不但帮助中国队蝉联冠军,自己也成为了国家队那两届比赛的首席射手。
图左1为孙锦顺
这时候的孙锦顺因为贪吃的缘故,体重已经变得极为夸张。他身高只有168CM,巅峰时期体重却达到了160斤,但顶着这样臃肿的身形,孙顺锦在场上的移动能力和动作却未受一点影响。
当时国家队里速度最快的要数曹桂成,而速度第二块的就是孙顺锦,甚至连另一位“中华之翼”陈光耀都望尘莫及,是名副其实的“球形闪电”。
而且曹桂成的强项在于快速突破和传球,射门能力一般。孙顺锦却在右内锋位置上成长为了当时亚洲数一数二的射手,一脚凌空射门势大力沉,无人能出其右。
1926年7月香港南华队因为“联爱团”事件分裂后,孙锦顺随一批南华旧将自立门户成立了中华会,并在1927-30年成就了香港甲组联赛三连冠的伟业。
1933年在前国足队友黄瑞华的介绍下,孙锦顺接受上海优游队老板程贻泽的邀请转会上海。
在上海足坛孙锦顺延续着毫不认生的传统,首秀即上演帽子戏法,并最终为优游队夺得了中华联赛冠军,一时间在上海足坛的风头不亚于当年李惠堂驾临。
【奥运会上最接近进球的球员】
到1936年柏林奥运会时,因为身体极端发福,孙锦顺的状态已经受到了一定影响,并未被列入先发球员名单。
结果就像是他第一次为国征战远东运动会前黄柏松突然受伤的翻版,就在比赛开始前不久郑季良也突然受伤,把孙顺锦推到了主力位置上。
意外首发的孙顺锦同样毫不怯场,比赛第十九分钟曹桂成以其招牌式的连续晃动在右路形成突破后传中,早已游弋到中路的孙锦顺及时插上,打出一脚标志性的凌空抽射,皮球呼啸着从门柱旁飞过,这也是中国国家队全场离进球最接近的机会。
进入到下半场比赛后中国队球员在体力上的劣势开始显现,只有圆滚滚的孙顺锦依然冲劲十足,在人高马大的英国队人从中依然往来冲杀。而久疏战阵的曹桂成则是中国队中第一个体力崩溃的球员。
下半场比赛第十二分钟,孙锦顺一路在左路突破数人拦截后横传中路,但此时在中路接应的曹桂成已经体力崩溃,眼睁睁看着皮球从英国队球门前滑过却有心无力。
就在失掉这次机会后一分钟,英国队反击得手首开纪录,紧接着又打入一球锁定胜局。中国队最终两球落败,结束了首次奥运会之旅。
【走哪儿都能拿冠军】
奥运会结束后,孙顺锦辗转上海丽都、上海联谊、上海东华等队,每到一队均能马上进球建功,率领球队问鼎冠军,隐隐有上海足球第一人的风采。
1948在代表上海队参加了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后,孙顺锦被上海体育协会列入了本地参选伦敦奥运会国足的12名球员之一。此时已经42岁高龄的“铁腿”孙顺锦依然跃跃欲试的表示自己要一雪被英国队淘汰的耻辱,让对方门再尝尝自己的凌空重炮。
但随着国内局势解放战争的逐步胜利,中华民国在1948年的全面崩溃,当时的中国队最终未能成行奥运,孙顺锦也只能遗憾退役。
退役后,孙锦顺一直从事教练工作,曾担任上海队主教练并率队夺得当年举行的共和国第一届全国锦标赛冠军。先后当选过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四届委员、中国足协委员、上海足协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务,1996年病逝于香港。
【写在最后】
中华民国时期,足球运动说到底只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娱乐项目,甚至整个体育领域都并没有受到政府和民众普遍而持续的关注,因此现存的史料其实并不齐全,很多时候我们也只能管中窥豹,去畅想那些中国足球“启蒙时代”明星们的风采。
本文参考文献: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3、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编:《体育史料》,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
4、第六届全国运动大会筹备委员会编:《第六届全国运动大会总报告》,上海:中华书局,1937;
5、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大象出版社,2009年;
6、阮蔚村:《远东运动会历史与成绩》,上海:上海勤奋书局,1933年
7、沈云龙:《抗战十年前之中国》,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
8、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
9、《申报》,1910-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