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生日我临时许下了三个愿望:
两年后能真正实现拉萨徒步的毕业旅行、20岁到30岁之间去更多好玩的对方、留给自己,没有说出。
一年了,我又遇到了好多有意思的人,也去过好多好玩的地方。一年后的现在,也许下三个愿:
能去喀纳斯湖看日出、能在30岁之前申请到新西兰的农场义工、第三个依然留给自己。
1
在大学之前我对什么都不在意,印象中整天除了做题就是看书,对什么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所以很多事情不明白它能带来什么,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情绪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知道为什么人生轨迹会按照这样一个必要的轨道进行着,就好像别人都这样做,所以我就做了。
有一个朋友说,是不是要拿针来扎你,才会让你产生感觉。一度带来的是价值观的缺失,很容易就陷入了虚无主义的境地。
但是当时唯一支撑自己的就是对大学的向往,对外面更新奇世界的渴望。看杂志上别人的精彩的生活是我唯一的精神依靠,大概越是不自由的人越是对自由无法抑制的向往,就像《人鱼海棠》里的一句话,有些鱼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属于天空。
但是胡适说;“你们不要总争自由,自由是外界给你的,你们先要争独立,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你仍然是奴隶,你要把你身上蒙蔽你的概念和成见,要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的剥去露出里面他里头很鲜嫩很清的那个劲。”
或许只有真正独立之时,才能在命运的手掌里争取那一点点的自由。记得高中还发过一条说说,说要用大学四年去玩遍中国,用一生去踏遍全世界。整天虽然表面上特别乖,做题背书,但心里想着不是去蹦极就是什么时候能去跳伞,计划着大学该怎么玩,是先去看海,还是先去看山?
2
现在看来呀,大学确实玩的挺开心的,好像弥补了自己白纸一样的过去。
大学刚来海南,为了看海上日出,一整夜没睡,一个人四点钟从学校跑到海滩,结果走错路,当时天还蒙蒙亮亮穿过一片林子跑到一个特偏的村子,特害怕赶紧回跑。最后错过了日出,问了好多人才找到海滩。
去浩武那,商量偷别人果园里面的葡萄,最后怂了,没偷成;去麋鹿园,钱都没带,因为特别偏,想用微信套现,别人不给,最后为了找一个ATM机足足走了两公里;去找盐城西站,我知道他带错了路,故意不说,之后把盐城的三个车站都找了个遍。
去越南,当时车坏了,又一不小心把别人的车的后视镜给撞坏了,赔钱后没钱了,明明就在国界线附近,可以回去,但当时和道发就说,我死都不回去,走都要走下去。第二天感觉流浪一样用银联的农业银行卡去取七十万越南盾(相当于200人民币),吃上第一口越南饭那个兴奋呀。
从市区回大学城,坐到灵山,45路末班车没了,我一个人从灵山镇跑回来,跑得最后脸上一摸全是汗。但我从来没有感受到这么宁静的夜晚,除了一些稀稀疏疏来往的车辆人群只有我一个人。
去观澜湖坐错车,走到一个偏僻的村子,听到鸡鸣狗叫的,我才感觉到一点点平静。我并不在意是否去对了地方,我只是想知道我是否活着。
。。。
能活着看到更多的风景,体验到更多不一样的情绪体验,能和聊的来的人聊的没日没夜,我就感觉已经赚到了。
以前和别人聊“他人即地狱”对方就知道我说的是萨特,聊三毛的浪漫,黄小波的写作手法,柴静的《看见》,能聊的兴奋一整夜,那是我觉得人生最充实的时候。
“结果”于我而言,似乎仅仅只是结果而已,与未来有关系,于现在的我,却没有丝毫关系。我知道我并不是真正在害怕或担心什么,有些时候我只是通过这些宣泄对生活固定轨道的不满,但我不知道它应该如何。
3
心理学的学习也让我明白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学习生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段论,毕生发展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这些理论,都让我反观过去经历的一些事情,知道我们此时只是处于人生的各个阶段的其中一个,我们过去的路,未来会呈现的路因此都一步步清晰起来。
可是自由,究竟是何物?为什么又要去争取自由去否定那些看似必须走的路呢?就好像在说,既然明明知道了结局,为什么还要去做?我想这就是人吧,是因为看到了更多才会感受到自由,明白你比你知道的更自由,
还好人文社科类的事实就是永远看不到事情的原貌是怎么样的?、“除我知道的其他我都不知道”是常态。《罗生门》里,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看到的事实和自己的观点,盲人摸象一样。不过至少这些学科在提供了一些观点,可以去论证,去证实。这样挺累的,因为这是条永远走不完的道路。
4
前两年半的结果就是,很多时候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变得挺累的,我的一些思维更加混乱,有些时候以前遇到的人提供的一些观念在脑海里打架,想着别人所说的话分别代表哪类观念,将会带来什么样的道路,意味着什么,对自己来说现在可以接收的是什么,吸收不了的记下来以后再来想吧。
总而言之,还是挺谢谢这一路遇到的人,让我学会什么是批评性思维,该怎么表达着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情绪情感对个人意味着什么,还有学着怎么亲近别人。。。还有好多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