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眼前不只有苟且…

我是大瑞。普通建筑学学霸,有拖延症。

建筑学向来人才济济,会画画的、会拍照的、玩通各种媒介的、思考世界的、玩乐器的,从来不缺多才多艺好玩有趣的才人。(吴彦祖陈奕迅尾田荣一郎什么的不要再拿来让沾光了。 )

小生不才,小时候学的书法、萨克斯甚至是钟爱的画画,都渐渐在我的生活的表层消失了,

可能是一枚假的文艺青年?现在喜欢看看书,画点小画,偶尔旅行。

由于中二的时间比较长,我内心一直嘟囔着一个小小的声音:Am I good/ special (enough)?我是不是(足够)好、(足够)特别? ;How am I special?我到底是哪里与众不同?

建筑学带给我的乐趣,和整个思维角度的转变 ,使我在很长的时间里,打鸡血地相信“建筑 ”十分重要而特别。(我不知道是不是许多人都有过这个阶段 )

然而这想法其实没什么依据。根据投资家查理·芒格的观点,出于“激励机制”,所有的专业人士都倾向于强调自己的专业的重要性,因为这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和利益上的)好处。我们歌颂建筑学的崇高,其中难免夹杂了自我陶醉,甚至某种逃避。后来读到法国艺术家杜尚说,“从根本上说我不相信艺术家的创造功能,他和其他任何人是一样的人。他的工作是要做某种事情,那么商人也是做某种事情。”杜尚觉得人为抬升艺术的地位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生活本身。汲汲于宣扬自己的重要与特别,也许恰恰是心底里不相信自己的特别。

建筑学也一样。建筑学真的很特别吗?既是,也不是。我们都倾向于合理化自己的行动和选择,试图说服自己我的选择足够好,甚至拿来去说服别人,要别人承认我的选择是好的。建筑学的特别,跟所有学科的特别是一样的:它有它所限定的视角和范畴,当然也有其局限。对同样有益于社会的职业不能绝对化加以高低评价。这世界上,也许并没有所谓的建筑学视角。有的只是你我个人的视角。重要的是,任何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的视角、观点、思维限定在一个锁定的区间里。“在一个拿着锤子的人眼里,全世界都是钉子”。

我的视角是特别的,源于你我每个人的视角都是特别的。那一点点的特别,是需要去寻找的。而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寻找。 山本耀司把设计师称作“做表达的人”。表达的多元和生命力,也不仅仅限于设计的成果。可惜的是,即便是我自己,大多数时候也自然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有个老师的话提醒过我:她说,1000个人读了同一本书,10个人写了书评,5个人发在了网上,然后其他990个人就读这5个人的评论。只是写点东西,就能成为那百分之零点五哎。如果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为什么不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知识尚未成型时就开始尝试表述,并一直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剑桥学习科学手册》


生活是眼前不只有苟且…_第1张图片

在这里会写什么

我不是什么大神(那还用你说),在各种技能点的分配上开窍得晚。读了一些无用的书,拖到近两年才开始利用一些公开免费的资源,图总画得中规中矩。像业内大神韩世麟讲的课,我总是愿意献上膝盖。所以我可能不会说太多绘图软件和操作的事情。何况对建筑学的学生来说,这些东西都已经有很好的平台,像建筑学院和专筑网。

我想用接下来的一年,以周为单位,写下自己某些想法跟思考,拓展。也许始于一次展览,一本书,一个好设计,一点见闻,一些奇奇怪怪的脑洞。一个建筑师最重要的东西永远是他的作品。有的人成了实践者,有的人成了评论家。如果我有可能有运气能写得好……应该也跟我做的东西没关系吧。毕竟好设计不是吹出来的。(也不一定……?)

前两年生活美学的概念火了。许多东西被炒得很热。其实生活美学的标签,可能只是将许多本来就有的东西重新塞进人们的视线里。美学或不美,并不在于这个东西有什么标签,不在于别人告诉我这是不是“生活美学”。将事物符号化,致使大家常“新瓶装旧酒”。就像杜尚批评当代人把艺术异化成了艺术品,有人本来就喜欢弄些花花草草,瓶瓶罐罐,我们欣赏把玩就好,指着它们说“这是生活美学”,是不是有些傻气。对于“美”,我们都有些羞于谈论,又或是任其流俗。如果不学究地打开一本厚厚的美学史,如果不写软文,关于美我们有些什么可说的呢?

可能我还会根据一些问题,介绍一些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书。大多数时候,我都无法做一个真正的原创者,“我不生产思想,我只是思想的搬运工”。不过让这些想法像程序一样跑起来才好玩。难的是不刻意掉书袋,不牵强附会,尽可能平视地说大白话,说真实体会到的东西。我有时过于喜欢摆弄原理、原则,把事情讲得跟一个高大上的理论有关系,显得很有逼格。所以力求让自己诚实吧,“知之为知之”。诚实地表达,需要的不仅是一点勇气,还需要技巧和智慧。(我才发现做标题党也不容易)

虽然我也想要尽可能地明白晓畅(最好能让大妈大爷都能懂 ),但事实是,要去享用真正好的东西,都不免需要一些学习的过程。艺术也好,做事情也好,谈恋爱也好,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愉悦来自自身的投入。要了解西欧中世纪艺术,得去明白西方中世纪的社会背景、现实、思想巴拉巴拉;要欣赏山水画,除了会念叨一声“天人合一”,好歹多多少少得知道这个词说的是什么吧。总之,最好的东西永远不只是会迎合和取悦你,它至少会提示一下你什么东西是重要。美,在许多时候也不仅限于给人愉悦感。有时甚至要有痛感?

“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审美目的。”

——俄国批评家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生活是眼前不只有苟且…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是眼前不只有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