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式

在百度百科上,思维定式的解释是这样的。

思维定式(Thinking Set),也称“惯性思维” ,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那么这个解释其实定义了思维定式的两种属性。

一、
好的方面。思维定式的好处在于自动化人的行为,使之成为思维和行动上的惯性或习惯,这个是有巨大价值的。

具体的例子用在围棋上,就是围棋的定式,所有的初学者无一例外的,都会学习围棋定式。为的就是尽快入门,不会定式的基本一上比赛皆被秒杀。

思维定式_第1张图片

柏拉图以前有幅图,画的是黑马、白马和骑手。

现在的脑科学的观点是人的大脑分为3个区域,分别是鳄鱼大脑(basic brain)、猴子大脑(emotional brain)和人类大脑(rational brain)。

具体来说,
1.鳄鱼大脑对应的是黑马,不带情绪,指导身体完成各种应急反应。
2.猴子大脑对应的是白马,自带情绪,指导身体完成对威胁等事件的高级情绪反应。
3.人类大脑对应的是骑手,也就是大脑额叶区域,负责人类的理性思考,一切人类的文明建立于此。

思维定式_第2张图片

每个人一生都在维护和处理这3者的关系。

当你走路的时候,你一定不会去动用你的人类大脑去思考先迈左脚还是右脚,协调动用身体的哪些肌肉来完成走路的行为。因为,所有的定式已经被深植在你的鳄鱼大脑中,你是自动自发的完成这项任务的。

当你学车的时候,你一定会先通过骑手掌握开车的技巧,油门、刹车、离合如何使用、如何加速、如何刹车、如何倒车入库等等。然而,开始的时候,你并不熟练,虽然完全知道了技巧,然后就是显得笨拙。 本质上,是因为你的两马还不够熟悉,骑手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调教他们,通过反复的练习让两马练成大脑的肌肉记忆,最终才可能达到自动自发熟练开车的结果。1万小时的定律,不就是在说这个道理么。 这同时也是思维定式的形成过程。

思维定式的过程,其实也是每个人逐渐成长的过程,习得更多技能的过程,没有了思维定式,成长也就戛然而止,效率会急剧下降!

二、
不利的方面。如果一旦思维定式的成立条件中出现了变量,并且实际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时候依然按照以前的定时去思考和行动,显然会出问题。

俄罗斯有个著名谚语,“Trust,but verify”,指的是你可以信任一个人或者事情,但一定要随时去验证他,验证他值得你继续信任。同样,对待思维定式,我们也需要有类似的态度。

Karl Popper曾经提出了科学的可证伪属性。具体是描述了科学过程的7个步骤。

思维定式_第3张图片

对很多人来说,前3步是一直在做的事情,1行动观察是学习的过程,2是试错行动的过程,3是通过反复行动归纳总结的过程。事实上,经过了这3步,很多人就会形成思维定式,来帮助自己后续更快的行动。

然而对科学家来说,并不止步于此,他们会通过4、5、6步依次建立假说、演绎证明,最终形成科学理论。

即使有了科学理论,也是不够的。科学家会对这些理论保持时刻证伪观察的态度,如果提高了新的认知,发现了新的边界,找到了新的变量,很有可能就会修正甚至推翻以前认为的“科学”的理论。 正是因为如此,科学才会不断进步,持续改进,推进人类文明持续演化!

三、
明白了思维定式的优势和不足后,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一点,就是对自己的思维定式,随时保持“证伪观察”的态度,扬长避短!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