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尚未释放的语文洪荒之力


你尚未释放的语文洪荒之力_第1张图片

什么是语文?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地刷题难以回答这个问题。

很多同学提出关于语文的问题。它们大多相似,比如作文、阅读理解,有高中、初中也有小学,还有语文教师探索教法。先看知乎的这个典型问题:

高三语文一直得不到高分,甚至只能勉强及格知道一些套路但不会表达,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回答:

你对语文隔阂已久,是否一直被告知或自以为“没有语文天赋”?

任何诗词歌赋、绝妙文章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组合起来的,就像小朋友搭积木,怎么搭法凭着感觉而已。

先说所谓“阅读理解”,就是把握文章抽象语词、语句背后的作者用意。你试着把自己当作者,和作者同一视野,而不要被动地跟着文章的“文字”跑。去体会、设想作者到底是怎么看、怎么听、怎么想、怎么这样写的?从今以后,你要以评判者的视角看那些文章(批点评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这样,你才能不被那些华丽的文词吓住,而超越它。人都是一样的耳目五官,了解了作者的视角,文章的“所以然”就明白了。就把阅读理解当“点评”,大胆说它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就是作者!天下文章一般“抄”:唐诗的创作素材多从《文选》而来,宋词又承袭(抄)唐诗,至于明清小说,更是从前代作文的汪洋大海里捡拾“拼凑”成章。文学本来没有什么神秘的!

关于文言文诗词,须要踏实做根基。你和文言文的“隔”,大概由于不明白文言文的文法、条理。举个栗子:洪,用西方语法分析的话,属于名词或形容词。但在文言文里,字不分词性而是随机而变的。这个字由“氵”和“共”组成,原义就是说“水”。因为是“水”之“共”,就有“洪大的水”的意思,再往后写文章就取其“洪大”之意,组合成“洪荒”、“洪范”、“洪福”等词。要知道,汉字的根源是甲骨文,甲骨文是象形字,象形的最初必然看到什么就笔画什么,所以一开始字都是“名”字,一段时间之后,才会用“名”的义借指为“形容”(和人类说话一样,开始只是单个的字,后来才有句子和形容)。比如“洪”和“福”本来各自都是一个象形的“名”字,渐渐舍其“实指”而用其“意义”,“洪”就成了所谓的“形容词”,像《观沧海》中的“洪波涌起”,每个字在甲骨文时期本来都是“名”字。所以文学发展中最早只是独立的字,比如青铜铭文,很少“形容”;而后才有四个字的《诗经》、散文、小说……文章、文学就是这么从字开始由简到繁。现代人习惯了充满“形容”和欧式语法的白话文,对文言文感觉隔阂很正常。如果理清文言文文法的脉络,会较容易进入它的“语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言文言简意赅、不拘语法的特性早已对西方文学、哲学有所启发。例如哲学上,西方提出了“语言转向”,如德里达提出解构语法“逻辑中心主义”;文学上,西方从李白等人的作品中感悟到“意象”,庞德等人创出“意象诗”,这一流派也被誉为西方诗歌的真正创新,开出了诸如海明威“冰山体”等文学的新气象。

所以对文言文不要抱有陈见,中国语文(语言和文字)的历史悠久,言简意赅不但是文学特点,也是现代人焦虑、烦恼的解药。关于这些要展开来的话,可以说很长……学好文言文、用好文言文,反而可以贯通古今、中外:立足于本土文化,深入把握之后,才更容易博取世界文化的众长,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学其它科学的理论也会很有助益。

祝你学习愉快!


以上回答,简略梳理了语文的源流。其实学子们绝不是没有“语文天赋”,而是和语文有隔阂,只能疲于应付试题本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自从上学就是拼音、《三字经》,朗读诗歌、散文,几乎对语文的来龙去脉没有了解,什么是语文?因为不明白,所以隔而不入,只能由着教材随波逐流。

语文教师也是无奈,哪个老师不是从学生来的?还有比如学科分类的原因:语文和哲学不互通,就缺乏把握“普遍性”、“确定性”的视野。世间文章千千万,从小学到高中所学、所分析的都是别人的文章——是别人的语文,而没有内化、变成自己的语文。

问题也就在这,怎么样把我们之外的名篇内化为我们之内的文采?只有成为“自己的”语文才能通变应用、得心应手,而无须再担心试题的变化无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是《孙子兵法》里的句子,写到这儿,就自然地想到用出来。)

但语文又岂止用来写文章?对语言、文字的驾驭游刃有余之后,理解诸如数理、经济学、工程学、心理学等等学科的理论更轻松。因为所有学科都无非是用语言和文字来解释、教学,有语文的加持,理解它们就像插上了轻快的双翼——举一反三而畅通无阻。又比如,大多数学子要到大学才接触哲学,哲学关乎安身立命,知乎上这类话题也是浩瀚得很。真正的语文就是哲学,中国的语文学扎实了,对西方哲学、世界哲学自然可以贯通。上面那个栗子已经略略谈到了。

我们所讨论的语文是“大语文”概念,不分小学、中学或是大学。“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诗句大多幼儿园就会朗读成诵了,但而今能仿作几句这样生动、自然之诗的恐怕也不多。大道至简,很多高中的语文困境正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根基不扎实,文字本身又有什么高低呢?

无论作文、阅读理解还是朗读,语文的那些“玩法”都万变不离其宗,要明确的是:无论文章多么著名、作者都是凡人;无论文采多么绚丽,都不过是名和字的堆积(建构),和小朋友搭积木是一样的。把握语文之道,关键是明了名、字背后作者的视角和用意——“得意忘言”,这会是你不久的将来能够达到的程度。

欢迎大家参与讨论,一起觉醒、释放语文的洪荒之力!


公众号:Being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尚未释放的语文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