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何为?

   偶读一篇关于读书的短文。文章评价孔乙己,他看书不是为了充实自己,只是为了装点自己,他试图用读书来建立另外一种不平等。是啊,一个“茴”字,孔乙己懂得好多种写法,他以此显摆示于人,得意洋洋中无非就是靠这个来维系自己虚假、卑微的自尊。此时,读书就成了遮羞布,成了标榜自己的工具。

   而真正的读书不是这样的,真正的读书要建立一个平等和充满爱的世界,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知书达理,读书只是为了让人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己。

   读书不见圣贤,为铅椠佣。其实,这也很能警醒自己,我难道就没有孔乙己的影子?我稀里糊涂从事了搞文字的工作,这也逼得我开始看书,也渐渐喜欢上了读书。但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呢?无非也就想博得他人的一句“有才”。

   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

   读书一旦沦落成为目的,那么原本美化心灵、陶冶性情的好事物就被工具化,其过程也必然变得艰难而生涩。读书何为?古人十年寒窗,满怀希望踏上赶考之路,感叹“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然而一旦进入名利场求索功名后,才知“青鬓常青古无有”,从而哀叹“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未长”。

   有些事情,一定不能必须经历了,才懂得醒悟。道理都是触类旁通的。读书何为?那我们正在做的一切事情又何为?

   这几天我在假期中,认认真真地践行了陪伴妞妞的承诺,而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久违的轻松愉悦。路上有乞讨者,我等成年人唯恐避之不及,但妞妞会掏出自己舍不得花的零花钱,放入破盆里。孩子们为什么总是让人感到快乐?大人们会想:这肯定又是个骗子,不能上当!但孩子只是仅仅觉得眼前的人可怜,既然可怜就应该帮助他。我并不需要确定你是不是骗子,再决定我的选择,我仅仅就是觉得帮助他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随着年龄增长,随着入世渐深,我们会常常唏嘘这个社会的世俗和现实。其实不是世界改变了我们,只是我们改变了世界。我们都在追求很多东西,美其名曰“奋斗”,而往往忽略了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心灵的一方宁静。想想自己,第一次穿上军装,多么快乐,流血流汗,无所谓,我就贪图那简单的快乐。初入社会,在岗位上吃苦,在生活里吃亏,真的无所谓,能守着这身军装,就是最大的幸福了。但后来就渐渐不对劲了。向往了不该向往的东西,追逐了不该追逐的事物,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初心没了。于是,一切就乱套了,一切都开始浮躁了。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途。

   四十而知天命。这句话不是让人认命,从而逆来顺受,而是告诫我们要看清生命的本质,去遵循生命的规律而生存。男人四十,正是负重前行之时。这个重,是责任之重,是压力之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多大的压力,就有多大的反弹。而支撑此重的,正是心灵之强大。不够强大,就会瘫倒在前行之路上。我们彰显责任,完全不可用金钱多少、用地位高低来衡量。我们做好每一件事情,仅仅就是为了尽职尽责而已,就这么简单,切莫放大了自己的目的,一步一步走,才会快乐而有力量,才会踏实而有韧劲。

   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一切都是浮云,冷静点,简单点,这个世界没那么现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