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幸哉,走进篆书

袁文长

文字是叙事交流的工具,书法是表情达意的艺术;二者共同的基础是点和线的结合。中国文字经历了刻画符号、意符和象形,最终以六书而完备。中国书法从殷商的甲骨文,周代的青铜铭文到秦汉时期的篆隶最终以篆隶草行楷而完善。文字和书法交融一体不可分割的时代,应是从传说的仓颉造字,到李斯的泰山刻石,历时约三千年,用书法的语言,这一时期的文字统称为篆书,也就是书体中的篆体。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大篆通常是指甲骨文、铭文(或籀文)和石鼓文,当然也包括这一时期不同区域使用的楚篆,鸟虫篆和遗留在钱币和兵器上的文字。小篆是指秦统一后由李斯整理的书同文的文字,遗留下来的主要是摩崖石刻。

中国汉字源于象形,初创期的文字大多是一幅幅图画。许慎在说文中说“依类象形故谓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而篆书作为最早定型的文字,正如许慎所说。篆书的特点:首先是象形。特别是大篆文字许多单体字是从意符文字直接演化过来的。这种象形反映了我们祖先对自然的崇拜,承袭下来是人类朴实天性的表现。其次是笔划自然。无论大篆小篆多为中锋用笔,结体因形而变,笔锋没有逆、侧和收的起落,造型因据甲骨、钟鼎形状变化而变,纯真气息浓厚。第三是规整庄严。篆书,特别是金文,篇幅面貌呈献出规律性的一致。节奏、布白、谋篇均有严密的法度,这也是西周礼制完备的表现。李斯小篆主要是承袭了铭文和石鼓文法度的统一和单体字的统一,并有形体的方扁端庄,变化为修长飘逸。当然篆书作为主宰书体存世大约三千多年,其间不断变化,多姿多彩,象甲骨文的谐趣,散氏盘的灵动,白盘的韵律等等,为后两千多年万千气象的书风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能是因为丧失官方文字地位的原因,魏晋以后,篆书创作者队伍没有宏大的趋势,唯有历代少数书家艰辛探索,但其成就不高,远不能和楷行隶草相比。宋代一度时间盛行玉筋篆,时间极为短暂,清中后期邓石如把小篆写到了极致,只是篆书一人天下,仍没有形成群体。近几百年来,篆书作品的神韵和技法几乎没有超过秦汉以前的古人遗物。特别是甲骨文发现以后,古人的书写能力,书法的创作能力,作品昭示世象的美术意义。令人叹为观止,高山仰止。

书法对于古人来说是工具,使用中渐进而为之,许多名家大作均为表情达意过程中的自然而为。今人书法是因书法而书法,一提笔便是刻意而为。古代是千千万万书写者自然演变中遴选出书法大家。当代是千千万万书法创作者比拼争夺书法家的名头。是否能够出现大家神品,只有等待历史的回答,而能否在篆书领域占据一席之位,更是拭目以待。

书法作为专业的艺术创作,选择哪一种书体作为切入点,对于初习者来说十分重要。时下专业教育机构倡导从楷书临写为起始,先熟悉笔法和结体,并经过严格的程序训练而后再启其它书体的创作。而社会书法大军的自我训练却多数是从行书入手,多数人认为自己钢笔字能够写出一定的形状,就以为自己有较好的书法基础,而开始了漫长的强化软笔训练。其实,从文字和书法的源流来看,习书者应从篆书入手,先期要一读再读文字本身的意义,由形及意,知今诉古,与文字结下深厚之谊,而后开始临创。就像作家必须深入生活,山水画家必须亲近山水一样。再者,篆书用笔变化不多,坚持临习篆书会在较短时间内稳定地把握中锋运笔,使结体线条质感形成,而为创作其它书体积累经验。还有一点就是篆书古意盎然,通过篆书的临写可以自然地浸润到传统文化之中,而增加自身的定力。某种意义上讲篆书比楷书法规更严,长期训练便可养成不逾矩的良好习惯。

我习书始于汉隶,且坚持数年不变,在遍临诸多碑版以后, 觉得古意不足,没有先人遗迹的韵致和情调。五年前我开始接触邓石如的小篆,稳定的中锋运笔,严格的对称布白,流畅的因字结体,修长而多变的运势,给我的书写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便由此而进入石鼓文、金文的临写中。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涉足其中必将耗费毕生精力,而未尝有所收获;而书家一旦走进篆书世界,亦如宇宙中的天体,无有其始,无有其终,只有自得其乐者,无所谓甘苦而为之。幸哉,结缘书法;甚幸哉,走进篆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甚幸哉,走进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