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憔悴的母亲:我的女儿竟变成同性恋
40多岁,嘴角的皱纹难掩往日风韵。她曾是县歌舞剧团的演员,如今到处跑场红白喜事表演为生。有次忙完了一天一夜的大场,回家一开门,撞见正在读高中的女儿和女同学在床上头靠头拥抱睡着,那种亲密远超过同性友谊。
狐疑之下,她花了一点时间查看女儿日记,发现她们之间居然有相互倾诉与表白爱意,誓同生死,宛若一对生死不渝的恋人。
做母亲的当然是无法接受,摊牌后大斥女儿“伤风败俗”、“变态”。殊不知,一贯听话懂事寡言少语的女儿竟异常愤怒,顶撞母亲“用不着你管”,更是离家住到女同学家里,再不跟母亲说一句话。
如此“家丑”,不可外扬。这位母亲彻底崩溃了。
她怎么也想不通,从来乖巧的女儿怎么一夜突变?自己陪笑卖唱、忙死累活,就是为了要让女儿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何女儿不理解自己的苦衷,为何要以这种世人难以接受的方式,把她推向深渊?
难道,就仅仅是因为自己是单亲妈妈,人们说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同性恋,难道是真的?果真是单亲家庭惹的祸?!
▼
茫然的少女:我要的爱,没有方向
从懂事开始,我就觉得在这个家里,缺少了一些东西。我走到外面,外面有说话声、有笑声和骂声、有鸟叫、有汽笛,而回到家里,什么都好像被冻结和凝固,变成了一潭死水。
后来我读到了一句何其芳的诗:我知道没有声音的地方就是寂寞。——我的家里,充满寂寞。
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交谈从来不会超过5句,通常是冷嘲热讽,而后各自带着愤怒而克制。随着年岁渐长,我知道妈妈的性格里有男人所不能接受的部分——虚荣自我而强势,而爸爸则完完全全是个懦夫,不去解决问题只顾自己在外快活。
最后,他们用恨意在这个家里设置了无数的铜墙铁壁,守着“为了孩子不离婚”的理由,行尸走肉般生活了10年。爸爸是那个先忍不下去的人,找外遇了,离婚了。
其实,他们都很孤独,而我,是最孤独的那一个。
他们沉陷在无言的战争中,没有人管我开心或失落,没有人管我早上吃什么零花钱够不够用,没有人管我11岁来初潮时不安与惶恐,没有人管我发胖长痘被男生嘲笑,没有人管一个胸部已经蓬勃发育的少女,已经不适合松垮的汗衫、难看的短发。
我曾经在那个叫做家、却树立着无数桎梏的地方摸索碰撞,试图找一点温情和呵护。我想一手牵着爸爸,一手牵着妈妈,像别的小孩一样,逛公园、撒娇、开心地玩。可爸爸总是神龙不见首尾,妈妈只看我的成绩单。她反反复复教育我的只有一件事:你的爸爸已经这样不懂事,你要懂事,你要体谅我为维持这个家而付出的所有艰辛。
我只有沉默和闭嘴。我在走这段最黑的夜路时,没有人陪伴。我只有尽可能地离开这个缺少温暖的地方,至少外面,还有阳光,还有我的朋友,我的闺蜜。
我的闺蜜从小学升到高中一直和我同班,她是我在这个寂寞家庭之外唯一的慰藉。小时候她给我分享零食,在我等不到妈妈回家做饭时叫我去她家吃饭。我们一同上学、一同放学,10多年来从不间断。她失恋了,我抱住她,我们一起哭,一起发誓:以后,再也不要相信男人,我保护你,你保护我,绝不离开,绝不背叛。
我也不知道,我和她是不是爱情。但我们拥有对彼此的忠诚,能让彼此有一种安定的感觉。这种感情不离不弃、不容诋毁。我离不开她,我要和她在一起,她是我世界的唯一。
▼
青少年的同性依恋,并非同性恋
青少年,正处于性萌动时期,体内荷尔蒙也在让身体发生着悄然变化,对人性最真实和根源的部分,也开始了懵懂的初探和体验。
当孩子意识到两性有着最根本的差异那部分,一方面有止不住的好奇与探究,另一方面却会有意与之疏远、排斥、区别,而喜欢和同性结伴,以寻求性别的归属感。这个时候产生和同性朋友的亲密感,是因为有了更多可以分享、可以交流的“成长之秘”。所以同进同出、促膝长谈,有说不完的悄悄话。
这不是同性恋,这是“同性依恋”。
“同性依恋”和“同性恋”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性依恋实质上,是性别的归属感、情感的依赖、甚至是对性别的崇拜。它并没有上升到生理的部分,即便出现了牵手、抚摸、拥抱等身体亲密行为,也并非以性欲为出发点。
青春期,是一个性倾向从混乱走向有序的过程,是一个欣然接受自己性别角色的过程,也是一个正确认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找到自己最合适位置的过程。同性依恋,不过是在这个充满疑惑、新奇、跌宕起伏的过程中,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
▼
单亲孩子容易变成“同性恋”?非也!
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说法:单亲家庭的孩子就是容易变成“同性恋”!有人还言之凿凿举例说:你看某某某就是单亲家庭出来的,他就是同性恋。
这样的论断,不仅仅是对单亲家庭的刻板印象,更是对同性恋群体的贬低和歧视。
很多人把同性恋等同于病态,同时又把把单亲家庭等同于病态,所以得出结论:单亲家庭必然让孩子变成同性恋。
这是一条错误的逻辑链。
首先,同性恋不是病态。虽然在当今中国,最开明的主流声音最多能做到“存而不论”,更被一些保守人士视作离经叛道蛇鼠之类。但是现代社会越来越认为,同性恋是和异性恋一样的自然存在,它只是性取向中的人数较少的那一种罢了。
其次,单亲家庭也不是病态,同性恋更并不必然诞生于单亲家庭。同性恋有着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复杂成因,每个不管单亲或双亲的家庭,都有在亲子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这两者之间,是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的。
更重要的是,人们认为那些单亲家庭里的“同性恋”孩子,大多数也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而更多的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度过“同性依恋”阶段,而造成的性取向混乱和迷茫。
所以,与其哀叹单亲家庭孩子容易变成同性恋,还不如好好关注一下,怎样的家庭教育,能让孩子正确地在青春期找到方向,建立起正确的性别意识。
▼
她要的是爱,是关注,是亲情
回到这个崩溃的妈妈和迷茫的少女经历中,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对母女曾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前因后果。
少女经历的是同性依恋,而她自己和她的妈妈,都把这当成了同性恋。这位妈妈与其如临大敌、拼命遏制,不如好好想一想,女儿要的到底是什么。刚才我提到,同性依恋实质上是性别的归属感、情感的依赖、甚至是对性别的崇拜。那么,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以上她获得过什么呢?
——爸爸,作为男性的榜样,是不作为的、疏离的。
——妈妈,作为女性的榜样,是对其放任的、冷漠的。
——爸爸妈妈,作为两性关系的榜样,是不信任的、诋毁的、不合作的。
——而她自己发出的情感诉求,是不被重视的,被压抑的。
所以,她没有归属感、没有情感依赖、更没有一个可以崇拜和模仿的性别榜样。这个时候,只有她的朋友能够走入她的世界,看到她,关注她,体贴她。
可你却要掐断她这唯一的情感寄托,并斥之为不道德。势必激起她强烈的反弹,把她进一步推向对立面。
少女带来她的日记给我看。一字一句体现的都是一个正常普通的青春期女孩:爱美、想瘦、想变漂亮得到男生的关注。可是漂亮的妈妈对她不屑一顾,她孤独、自卑。
我仿佛看到一个惶惑迷茫的孩子,在青春的路口准备走向茫茫的人生时,多么希望那个在舞台上能挥洒自如的漂亮妈妈,能举着火把给她光和热。可是她找啊找啊,却只能得到同行女孩给她的一盒火柴,一根根擦亮,藉着这渺茫的一点光,获取一丝稀薄的温暖。
这位妈妈,无需崩溃,更不要遏制女儿的交友。请你敞开心扉和孩子聊一聊,并且从此以后回到出走已久的亲子关系中,真正担当起女儿的人生导师这一个职责吧。
“妈妈,不幸的婚姻困住了你半辈子,我知道你很烦,所以我愿做个乖孩子。但现在既然走出来了,那就请你多看看我,多陪陪我,好吗?”
少女的心声,愿你倾听。
母鲸湾,微信公众号hema1001,用文字、声音和影像,为需要抚慰的单亲妈妈和独抚妈妈,建立温暖的情感疗愈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