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

最近《摆渡人》电影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将王家卫和梁朝伟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单看王家卫发的那条的微博,未免有些偏颇。
如果将这段时间王家卫接受采访时说的话,大体的了解一遍,不难理解他现在的表现。
因为这些年来,他的电影,不管是什么题材,都是在时代的背景下去挖掘人物形形色色的内心。
而时代背景又往往是现代都市(《东邪西毒》讲的是逃避大都市的人,并没有什么古代感,就像古龙笔下的李寻欢,把飞刀换成枪同样也不违和),所产生的情感大多是在城市森林中的迷离,不知身在何处的惶恐,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难能可贵的信任。
这种感觉会出现在香港,会出现在澳门,会出现在台湾,但是不会出现在现在的大陆。
为什么王家卫会看中张嘉佳,抛去张的商业价值不说,也跟他对张的书的理解有关。
张嘉佳的书中,有大陆的大都市的背景,有一对对迷离的男女,也有一段段被捧为金句的梦呓般的内心独白。
从王家卫接受采访的话中,可以看出他觉得张嘉佳的书受热捧,受微博上的年轻人喜欢,说明他的书是在反映现在大陆的年轻人的内心感受。
但是,书里写的,是我们生活在大陆的真实的生活吗?

就像很多年前,外国人通过马可波罗的书了解中国一样,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大陆充满了好奇和猜想。在我们看来,古代中国遍地黄金,人民富饶而自由的说法,无异于无稽之谈。但他们却深信不疑,而且越传越玄乎。
而香港和大陆,从文化现状来说,同样是两个世界。
现如今的香港,在港口优势的日渐薄弱下,资本纷纷前往大陆捞金,强调小人物的作用的香港人只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每天为自己的生存环境互相奔走。与二三十年前那个盛产气质美女的香港已经大相径庭。
而大陆则是在物质生活极具膨胀下,人们开始严重的小范围同化。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大家学会了使用互联网,又很快上手了移动互联网,接着被动的接受信息筛选,成为了被同化的小范围人群。
人与人之间从未有如此疏远。

为什么我现在这么喜欢王家卫的电影,因为现在的大陆就是二三十年前的香港。
现实中如森林般的城市高楼,互联网上如森林般的所谓“大V”,“公知”,“意见领袖”。
我们在一棵棵树之间摇摆不定,今天选择相信他,明天他就口碑崩盘,而后天他可能有洗白了。
过去我们可以回味的可能是他人数十年的陈酿,现在却在渴的时候,满大街找鸡汤喝。
唯一的区别就是,得益于互联网的伪装,我几乎很少看见气质美女。
因为看不见被厚厚的妆容和PS掩盖下的真面目,更无从谈起内心。
张嘉佳和王家卫的区别就在这里,一个表现的是我们希望看见的脸,另一个表现的是,在物质化的世界里,我们还没有被完全同化的内心。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东邪西毒》里,一脸嘲讽的张国荣其实是在嘲讽他自己;可以看到《旺角卡门》里的乌蝇哥张学友被人打成猪,之后也一定会找回去对人说“食屎啦你”,因为输不起一口气;可以看到《重庆森林》里面吃了三十罐过期的凤梨罐头的金城武,也会在林青霞喝醉睡着后给她脱下高跟鞋,因为妈妈说“女孩子晚上睡觉穿高跟鞋,脚会肿”。
这些故事可以发生在二十年前的香港,也可以发生在现在中国大陆的都市。
只不过很少有人拍出来。
因为拍出来没什么人看。
因为大家基本都是结伴去看电影的。
因为大家希望别人看到的是自己刻意装出来的那一面。
如果有一天,我跟你说,我觉得王家卫那部电影里的那个人,跟我好像啊。
你只会说,少装逼了,他多帅,你比得上吗?

王家卫的电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故事》中有这么一段说法,小说和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电影表现的是人和外界的冲突,而小说则可以侧重人物内心的冲突。
这也是为什么古龙的小说不好拍成电影的原因。
而王家卫的电影,通过精心调教的光影,与角色天生般配的演员,如梦呓般的独白,将内心戏拍进了电影里。
这种独特是珍贵的。
得益于这样的珍贵,他拍了数十年电影,产量极少,保证了质量极高。
强迫症一般的敏锐感觉,让他不允许不完美。
无需对《摆渡人》指责过多,这不是他的作品,只是他经手的商品。
这个世上有一些事,只能自己来做,如果只是辅助别人做,那怎样都不能如自己所愿。
就这么简单。

你可能感兴趣的:(其实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