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4350字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小Tips
「青稞沙龙」是中国数字科技馆主办的品牌活动。其中的科幻系列与科幻世界杂志社合作,邀请中国知名科幻作家、研究者与评论家登台,围绕科幻小说、影视中的科学想象和科学哲理展开深入探讨,为科幻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线下交流和学习平台。此次活动是中国数字科技馆「青稞沙龙」品牌活动的第151期。
* 三位嘉宾+橙子主持的豪华阵容,让直播间蓬荜生辉
* 直男的形象管理,开播前的补妆环节
直播开始!
1
◆ 谢云宁:
影响我的科幻小说有很多,所以要选TOP 1的话其实很困难。
这个话题呢,以我看得最多、并且隔一段时间就会反复重温的标准去选的话,是一个比较小众的科幻中篇:英国作家伊安·麦克劳德的《德雷克方程新解》。
它其实是个相当简单的故事,没有太多科学内核,讲的是一个外星文明的探索者,常年累月在法国的深山里孤独地寻找外星信号,坚持到70多岁都没有任何结果。
毕生都坚持信念、不断追随但是没有结果——就很像科幻的精神,所以每次重温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不夸张地说,它可能是我看过的最优美的科幻小说。
◆ 阿缺:
我每隔一阵都会读到让我觉得“前面看的小说都写得不好”的作品。但是现在问我的话,答案都会是同一个:何夕老师的《伤心者》。
我当时是大二的清明节去武汉玩,在火车上看完了这本小说——现在可能没法描述我当时的震撼感,真的感觉周围的人都不存在了,只剩最后那一瞬间的感动了。
我在看这篇小说之前是不敢写科幻小说的,一直觉得科幻小说门槛太高(我不是说看了《伤心者》就敢写科幻小说了啊喂),但看了《伤心者》之后,就摸索出了一条写科幻的路,所以我后来就写了第一篇处女作《悄然苏醒》。
◆ 杨晚晴: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趁生命气息逗留》、《三体》之外,我讲一个对我特别重要的小说,就是《光明王》,胡纾老师的译版特别好,对我震撼很大。
主角很摇滚(我本身也是个摇滚中年嘛),他对抗的那种力量感深深打动了我,我正是在追求这种力量感。它带给我的这种“异域”的感受是最吸引我的,绝对是我科幻阅读里最巅峰的体验。
2
你们的科幻处女作是如何诞生的?
◆ 阿缺:
刚刚杨老师也提到了,我们写第一篇科幻小说时,都喜欢去模仿我们最喜欢的那类科幻小说。
◆ 杨晚晴:
对,人类的艺术创作起点,很多都是源于模仿。
◆ 谢云宁:
我看的第一本《科幻世界》,是1994年的一个冬天在我家旁边的邮电局买到的。当时那期主打是何夕老师的《本源》,哇那篇小说让我觉得:科幻小说还能这样写?
然后我就开始投校园科幻嘛,得了个鼓励奖,从那时候开始就陆陆续续地写小说。那篇对我影响挺大的,当时没有看到过那么厉害的科幻小说。
◆ 阿缺:
我的第一篇处女作《悄然苏醒》,就是看了何夕老师的《伤心者》之后写的,当时想要复制这种阅读体验。
但我写的那篇真的只是对《伤心者》的一次拙劣的模仿,但是也基本上开启了我的写作之路。
◆ 杨晚晴:
我处女作的发表时间和两位前辈比起来已经算特别晚了,2016年在公众号上发表的。
我其实一直在思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跟自己过不去呢嘛),那时正好在读思想史。我就在想如果有一种更高的智慧生命在我们之上,如果他是充满恶意的,我们在这种恶意下会是怎样的命运,就有感而发写了第一篇科幻小说。
我入坑科幻写作已经算比较晚了,30岁以后才感觉自己能写出点东西。可能是智力发育地比较迟缓嘛,30岁以后才感觉相对发育地成熟点(笑)。
说一个破圈的事儿,是很多年前看的一个动画片:《浪客剑心》追忆篇,当时带给我的启发就是,它能把自己心中难以言喻的震撼和美传达给读者,这就成为了我写科幻小说的动机。
3
你们收到过退稿信吗?!
◆ 橙子:
“三位老师写作的过程都还是比较顺利吧?有等特别久或者有收到退稿信之类的吗?
◆ 谢云宁:
因为我离科幻世界特别近,他们都是当面给我说。我上大学有天去踢球了,室友跟我说科幻世界给我打电话了,那天我欣喜若狂,感觉自己的文章马上就要发表了。
当时的编辑语重心长跟我说我写得挺好,但是不适合封面故事发表,觉得创意可以,但是还没到发表的水平(哭)。所以跟杂志社关系比较好嘛,都是当面说,没有退稿信。
◆阿缺:
我收到过,但不是科幻,是其他类型的。当时我就不敢写科幻嘛,要有逻辑推理能力,要有硬核知识,要有书面表达能力。
但是具备这几种能力的人干什么不比写科幻强?(人艰不拆...)前面的挫折太多了,写科幻的时候就稍微顺畅一点。
◆ 杨晚晴:
我跟几位比起来就真的太坎坷了。我是30岁才开始写科幻的,退稿信都还算好的了,多数都是石沉大海。
我想分享一下14年收到的一封退稿信(掏出手机),这封退稿信写得挺有温度的,虽然被退稿,但心里也不会不舒服,这也是支撑我后来继续写作的重要原因。
后来中间停了一年吧,去写纯文学的东西去了,感觉水平有训练提高了,后面再转科幻就更顺利一点了。
◆ 阿缺:
我有次研究过很多人的退稿信,一般都不会就此打消你的积极性,会在末尾说句“期待你下次来稿”,激励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在杨老师身上是体现出来了嘛。
◆ 橙子:
我们平时会收到很多长篇,但是新人的长篇普遍会有很多问题,这时候我们会说:建议从短篇或中篇开始~
◆ 阿缺:
我的理解是:一般的短篇、一般的长篇、比较好的长篇、比较好的短篇,难度是依次递增的。
◆ 杨晚晴:
短篇和长篇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嘛,短篇更重世界的隐喻。
◆ 橙子:
“长篇写作中的难点(包括情节的推动的难点)在哪里?
◆ 谢云宁:
我之前的长篇大家会觉得有点支离破碎。我自己也在逐步改进,最新的一部太空主题的长篇是没有分离的故事的,是一部整体性的作品。
◆ 阿缺:
对我来讲,可能一两天会灵感喷涌写很多,一两周又完全不去动它,写作过程中会陷入怀疑中。
《星海旅人》这部小说虽然跨度也很长,但是把主人公的每个阶段都拆分了一下,写每个章节的时候是集中式来写的,虽然写作时间前后跨越了五年。
4
◆ 橙子:
“科幻的点子/创意不够好,或者后面没办法自圆其说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 谢云宁:
还是要看得多。整个科幻史差不多100年,如果我们不去看别人的东西、自己凭空想一个点子的话,很多时候自己会觉得很震撼,但实际上别人已经写过了。
其实大家起点都是一样的,因为你没办法超越现有的科技认知嘛,别人写过的东西你去升华,比你自己凭空想出一个震撼的点子要更实际得多。
◆ 阿缺:
我之前写小说也受到过前辈们的批评,说我写小说永远都是老三样:机器人、外星人和克隆人,这三样要尽量避开。
但我就避不开,我感觉这三个点子还是蛮有乐趣的。我觉得点子没有什么要避讳的,要思考的应该是怎么没有把这个点子表现好。
◆ 橙子:
“其实科幻创作就是把一些灵感从不同角度做自我解读。
谢老师能在灵感迸发时写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点子,缺爷从之前的点子里找一个全新的解读角度,那晴姨07年写的《爱在天崩地裂时》,是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
◆ 杨晚晴:
我很多点子都是这么出来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当你把它们都整合到你的知识体系里以后,点子就会从它们的碰撞之间涌现出来。
我当时在昆明,对地震这些会比较敏感,当时看了一本书是讲大数据的,看完之后灵感就爆发了,用大数据的方法来预测地震。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只有一个知识点,大家写重的概率就会很高,如果你有很多知识交织在一起,写重的概率就会降低,这算是我的一个小技巧吧。
像我点子随时都会冒出来,但是不是说有点子就能有故事,需要去慢慢酝酿,可以先着手写别的故事,它就会自己慢慢发育成熟。
5
要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做全职作家?
◆ 杨晚晴:
我是先把媳妇孩子都哄好,哄好之后才有时间和条件来写东西。
◆ 阿缺:
我14年大学毕业也不敢全职写作,我妈看了一些报道,说一些文学青年租个地下室、一遍吃泡面对着个破电脑写网文,过劳猝死很多天才被发现,我妈看了之后再看我的眼神就更加奇怪了。那时候我已经得银河奖了,跟我妈炫耀,我妈说不行,要以健康为主。
其实全职写作的话,就不能太摒弃商业的东西,商业写作能给你全职写作带来物质基础。
◆ 橙子:
“我们在收到一些长篇投稿时,发现有很多作者都已经想好了,说我这本书要做影视化改编、甚至导演和演员都规划好了。
但其实一部作品从稿纸变成书、再到影视化,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我们也跟大家说过,不要一上来就说“我要全职写作”这样的话。
◆ 阿缺:
最近科幻题材火了之后,大家都看准了影视改编这块,但是如果你奔着影视改编去写作,自以为兼顾了商业和文学,通常最后的结果就是两边都差强人意。
◆ 谢云宁:
写作姿势一定要正确,腰椎和颈椎一定要保护好。
◆ 杨晚晴:
一个稳定的生活是支撑你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你必须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心态下才会有表达的自由。
如果情绪急迫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会好。所以我建议有一个稳定的职业或者家庭,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6
科幻写作需要哪些知识储备
◆ 阿缺:
现在知识储备的工具比以前好太多了,只要掌握检索能力就能找到你想要的知识。因为我是写软科幻的嘛,可能跟你们这些写硬科幻的不太一样。
◆谢云宁:
我会看一些科技类新闻。科幻不只是看重新的点子,创意、文笔、思想不论哪个点,只要能让人眼前一新的话,都是好的作品。
◆ 杨晚晴:
我觉得一个科幻写作者需要具备基本的知识储备,天文地理等基本知识应该有。
虽然做不到“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但在大体上可以很宽,如果想深入写某个点子的话,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查阅资料。
为什么现在很多初学者写的主题非常狭窄,就是因为知识储备还不够。所以我的观点是觉得首先要建立一个很宽的知识面,再去深入描写某一个点。
活动进行了2小时,结束时直播间的反响非常热烈,三位老师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面对镜头、面对屏幕前的幻迷,全程不间断地输出干货。
许多幻迷表示这次直播受益匪浅,三位老师也非常有人格魅力,经常妙语连珠,可以说是打开了读者心中科幻写作的又一扇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