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台湾,某建筑工地上。
铁工阿祈,脸上戴着巨大的电焊面具,手上包着手套,正蹲在地上,颤巍巍地焊铁...
每焊一小会,他就要停下来,喘口气。捏捏腰、捶捶腿...
作为一个建筑工人,他年纪不小了。背不直了,腰也弯了,还长出了大肚腩…
但眼睛却雪亮雪亮,尤其是提到赚钱时,总是绿油油的,冒着贪财的光。
阿祈做梦都想一夜暴富,不再做工人,赶紧走上人生巅峰。
为了这个心愿,他没少走冤枉路。
他跟人合伙卖鹿鳖三宝仙丹。合伙人说了,500块一罐的仙丹,转手就能卖5000。
结果,几万块钱花了,几十罐仙丹摆在家里吃灰,一罐也没卖出去...
他投资抓娃娃机,打算自己开店当老板。
折腾了一通,连个娃娃的影子都没见着,又是几万块打了水漂...
他还养过一条鳄鱼,打算等鳄鱼长大,做成皮包,卖了赚钱。
鳄鱼很有脾气,为了不让阿祈的发财梦如愿以偿,竟然从楼上跳下去,以死明志。
这下可好,不但如意算盘落了空,给鳄鱼挖坟刨土、上供烧香,还额外花了不少钱...
虽然屡战屡败,但阿祈一点也不灰心。
阿祈觉得,赚钱的路子很多。自己没发财,只不过就是少了点运气,没赶上好时机。
那个什么马云、郭台铭,哪个不是行了大运,嘭的一下,就成了有钱人...
这天,阿祈和工地上的兄弟们,一起去拜佛。
金灿灿的四面佛像,威严、肃穆、庄重...
别人眼里看到的,是信仰、是神明、是佛陀。
可阿祈不一样,他看到的,是无限商机...
阿祈发现,他们才来这20分钟,就有20个人来拜四面佛。
每个来拜佛的人,都会往功德箱里,添几张香火钱。少则几十块,多了甚至有几百...
这一天下来,啥也不用干,几千几万就到手了。
佛像是死的,花不了钱,人却是活的。表面上看,这大把的钞票是给了神明。可实际上,不还是到了寺庙老板的腰包里?
阿祈眼珠一转,又有了歪主意:咱们也开个寺庙吧!
台剧《做工的人》改编于台湾同名散文集,于5月10日在HBO首播,共6集,目前已更新4集。
剧集的制作公司,2019年曾出品过另一部高质量爆款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其中,以客观、冷静的视角审视社会的黑暗面,内容深刻、直指人心,豆瓣评分高达9.5。
而这部《做工的人》,保持了同样高的品质,却将重点放在容易被忽略的工人群体上。荒诞不经、嬉笑怒骂之间,把底层人物的苦乐喜悲一一展现,人物饱满鲜活、情节笑中带泪。
《做工的人》
《我们与恶的距离》
不过,因为题材有些冷门,目前还没有在大范围内引起关注,豆瓣上标记在看的人只有200多个。
但评分高达9.0,一点也不虚。有网友评论:今年大爆台剧非他莫属!
这部剧的原著作者林立青, 就读于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名监工。
日复一日,林立青扎在一处处工地上,和工人们一起,游走于钢筋、水泥、灰尘、砖瓦之间。
长达十年的职业生涯,让他对这群做工的人,了如指掌。说起他们的故事,如数家珍。
但是,林立青发现,大众对于建筑工人这个群体,是陌生的、是不了解的,甚至是存在偏见的。
街上高楼鳞次栉比,我们每天穿梭在小区、商场、大厦中。但很少有人去关心,一砖一瓦背后,默默将这一座座建筑垒起的工人。
于是,林立青开始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将他十年里在工地上的所见、所闻,整理成散文。他想让更多人看到,这群做工的人,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快乐、感动、苦难和从容。
因为这个缘故,原著中字字句句,挥洒着林立青对于工人这个群体的热情、尊重、真诚、和温柔。
《做工的人》
作者:林立青 摄影:赖小路
版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8年4月
面对这样一部诚意满满的作品,电视剧组在改编时,花了不少心思,力求还原一个最真实的工地现场。
可以看到,画面中的钢筋、水泥、混凝土、手脚架,每一种工地元素都还原得非常逼真。
这不是搭建的摄影棚,而是导演干脆把整个剧组,都搬到了真实的施工现场。
拍摄过程中,工地也在照常施工,演员在这边背台词,另一头,真正的工人就在那里抹墙、和泥、焊铁。
为塑造有血有肉、真实鲜活的工人,演员下了不少苦工。
铁工阿祈的饰演者李铭顺,为了更贴近这个粗犷的中年男人形象,特地增肥。
在这之前,他演过最深入人心的角色,是新加坡版《神雕侠侣》中的杨过。
曾经的奶油小生,和眼前这个发福、油腻的中年男人,我不敢相信这竟然是同一个人...
李铭顺饰新加坡版《神雕侠侣》中的杨过
李铭顺饰《做工的人》中的铁工阿祈
但不得不说,这个形象是成功的。他脸上的褶子、腰上的肥肉,让人对这个角色非常信服。
就连手臂上,都留下太阳晒出的黑印,跟被衣袖挡住的白色皮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容易让人想到,工人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做工,皮肤会比其他人要黑。
吊车司机阿全,嘴里常常嚼着槟榔。他的扮演者薛仕凌,为了突出角色这个特点,嚼槟榔嚼到口干舌燥,吃饭时嘴巴里都会痛。
饰演铁工阿钦的柯叔元,还特地戴上了订制的隐形眼镜。铁工长期做电焊工作,会因此患上“电光性眼炎”,眼睛经常发红、发肿...
这些细节,观众在看剧时,几乎不会察觉,但制作团队却能面面俱到。
而几个工人形象,被他们塑造得非常真实,你甚至不会觉得这是一部影视剧,你会相信,眼前的这些人,就是那些在工地上辛苦劳作的工人们。
他们的衣服蹭上泥土、被汗水浸湿,裤脚上沾满水泥印;
他们把纸箱挖个洞,戴在头上,成了一个简易版的防晒帽,用来简单遮阳;
他们不拘小节,休息的时候,围成一团,坐在台阶上开荤段子、吃着只有一小块肉的便当盒饭;
为了省钱,他们的车里舍不得开空调,只是在角落里,固定了两个小型电扇,再热的天气,吹一吹电扇,也权当是解暑纳凉了...
有一个细节,看了让人特别心疼。
几个工人,头戴安全帽,穿着一身又脏又破的衣裳,走进一家便利店。
便利店里,宽敞、整洁,窗明几净,和满身是水泥点的工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一个工人,心里过意不去了。他刚走进门口,就弯下腰,把脚上脏兮兮的靴子脱了下去,整整齐齐地摆在角落里。
然后光着脚,小跑几步,赶上了工人兄弟们。做这一连串动作时,他的脸上一直是笑呵呵的,也不觉得有什么羞愧、或是不安。
这一幕很短,却把这位工人的心理,琢磨得透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心里很介意。
他担心自己衣服上的一身泥巴,会把这个干净、漂亮的地方弄脏了。
但他又是不在意的,他脱靴子的动作那么自然,丝毫不会觉得自己这个举动,会惹来什么异样的目光。
即便是有,他也无所谓。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我们的确是对工人这个群体,关注得太少了。有多少人相信,会有这么一群人,进便利店之前会脱掉鞋子、怕别人嫌自己脏...
制作团队的用心,和原著作者林立青的苦心,在这一处处细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并没有站在高人一等的角度上,为这群所谓的弱势群体发声;
也没有卖惨、哭穷、赚眼泪,引发同情。
而是选择,原原本本地展现出,这个群体最真实的生活,这反而更加令人动容。
作为工人,他们的生活其实充满困境。
他们工作强度很大,有时甚至要彻夜开工;
他们工作环境极差,长期暴露在室外,饱受日晒雨淋;
每个工种或多或少有着职业病,还要承担可能发生事故的风险。哪怕受了伤,也不敢去大医院,只怕医院报警被罚款;
他们领到的薪水,和这份辛苦根本不成正比,还要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要负担起整个家庭;
他们最介意的是,这份工作,没有尊严。他们认为,只有坐在办公室里,领固定薪水的人,才配讲尊严...
他们是粗俗的、因为职业缘故,衣着打扮邋遢、他们中大多数人,文化水平并不算高...
但他们又是善良的、真诚的、乐观的,对待生活充满热情和干劲。
阿祈从来没有放弃发财的白日梦,每次想到一个歪主意,还拉上兄弟几个一起干。
哪怕是兄弟受伤了、躺在病床上,他还悄悄地对人家说:你不用出钱,安心养病,等我们发达了,我给你2%的股份。
他们聚在一起吃宵夜,幻想自己发财后的生活。
有人要把女儿送出国留学、有人要带着老婆环游世界,说着说着,就好像已经成了有钱人,高兴得手舞足蹈...
就算每次投资都失败了,他们也没放弃过、没抱怨过...
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生就是要有希望,管他是做工人还是做神仙...
这是一部有点荒唐、有点搞笑、有点无厘头的喜剧,充满台湾式的幽默、搞怪、闹腾、夸张。
但看着看着,你竟然又会觉得有那么一点悲伤。
你会看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艰辛、困苦、不易、多灾多难...
可他们却比谁,都活得更努力、更认真。
也许一部电视剧,并不能改变什么...
但通过这个途径,这个群体能被我们看到、被我们所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是一种成功。
有网友说,这部剧是前所未见的题材。
这个表述其实不太准确,以建筑工人为题材的电视剧,内地曾经拍过两部。
2004年的《民工》(豆瓣9.0),从一个农民工家庭入手,展现了整个建筑工人群体的无奈和心酸。
2005年的《生存之民工》(豆瓣9.5),聚焦于建筑工人讨薪、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个严重社会问题。
《民工》
那时候的台剧,拍的还是《王子变青蛙》、是《海豚湾恋人》、是大量不切实际的偶像剧,还在爱来爱去、恋个没完...
十几年过去,台剧发生了巨变,内地电视剧,也产生了巨大改变。
像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内地电视剧,我们似乎很久没再见过了。
有网友在豆瓣上评论:我这辈子都看不到大陆有机会拍这种东西了。
关于这一点,我想借用阿祈的话来说:人生就是要有希望,管他是拍小人物还是拍小鲜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