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治史》读书报告

《晚清政治史》是北京师范大学王开玺教授写的一本关于晚清政治情况的书。书中的内容是根据其课程讲稿修改而成。在作者看来,传统的中国近代史并不算完整,大多都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历史事件的串联,所以他希望突破这种束缚,尽可能地使中国近代史呈现出完整的面貌。从书中的内容来看,虽然没有完全达到作者希望的效果,但是论述详实,史料丰富,确实具有这样的特点。由于该书篇幅较大,分上下两卷,所以本读书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只限于该书的上卷。

中国近代史到底从何开始,国内外学术界都有不同的看法,在国外很多学者看来,中国近代的历史应该从明代算起,但是国内的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应该从鸦片战争开始算,这已经成了一种传统的达成共识的断代方式,而本书所涉及的晚清历史则是从清道光朝开始。关于传统中国近代史的教学,确实如作者在书的序言中所说的那般,是把各种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然后冠以某种思路来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总结起来就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以及列强的入侵导致殖民地半殖民地程度的不断深化。这样的分析和结论从宏观上来说确实不存在什么问题,更像是一个绝对正确的模板或者套路,但是一旦把各个事件具体深化就会发现其实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那么简单,在作者用大量事实说明之后,就会发现一旦细化起来就意味着会变得更加复杂。

关于晚清政府的腐朽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腐朽并不能代表晚清统治者不想励精图治,不想成功抗击西方列强的侵略,然而这种心态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所以也就很难通过具体的事件加以证明,比如道光皇帝他的内心是希望所有的大臣都能以国家为先,他本人也并不是一位不勤政的皇帝,从作者提供的史料来看,他颇具贤君的风度与气量,能够说出“朕深愧一时未能尽除此等阘茸贪劣之员,朕之过也”这样自责自省的话,但是很遗憾,爱新觉罗家族的辉煌确实从他那里开始出现明显的没落了。所以当腐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做任何努力显然都是徒劳的,因为已经没有可以改变的余地了,以致于他们的努力在后人学习和分析这段历史的时候通常都会被一些明显的事实所影响而忽略。因此客观来说,究其原因,若是把清代衰落的责任全部推在统治者身上是有些不公平的。

在作者看来,清代吏治腐败的原因主要有四点,分别是:封建官僚政治的恶果;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封建官僚政治制度的通病;八股科举考试的影响。作者认为,“清代律例法规多是依附于礼治,对于各级行政官员,既无行之有效的内部监察机制,更无外部监督与制约。”[①]因此,对官员来说除非自身的道德修养足够高,否则是很难做到廉洁的,但是常年在官场摸爬滚打,要想混得好就要讨好上级,这样一级一级上去自然就形成了权力和利益组织,而廉洁奉公的人是和这个组织脱离的,加之这样的人本来就很少,所以根据寡不敌众的道理,可想廉洁的人官阶都不够高,权力自然不大,能做的也就是安分守己,无愧于心,要想和这种利益关系作斗争是断然不可能的。由于贪腐严重导致国家财力不足,从而出现卖官鬻爵的现象,官员整体水平进一步下降,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即使道光帝很痛恨这些人,但是由于人才不足往往也就是稍加惩罚就算了,并不会对他们的利益构成太大的威胁。

对于晚清财政不足的原因,除了作者所说的官员腐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是皇族自己造成的。在清代之前,所有的内廷事务均由宦官来打理,但由于满人的习俗所致,杂役主要由包衣(家奴)来承担,包衣组织逐渐演化成了内务府制度。入关之后,鉴于宦官专权的先例和满人的旧习,太监机构被废除,内廷事务全由内务府打理,太监只负责伺候人。这虽然最大限度地遏制了宦官的势力但是也同样增加了皇族内部的腐败,导致“人浮于事,手续繁多,资金浪费”。[②]由于这些人都是满人,所以即使发现也不会有太严厉的惩罚,相反皇室贵族反而把这当成一种施加于人的恩宠。关于内务府的腐败问题,在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的《暮色紫禁城》中同样也有详细的记载,他甚至认为若不是内务府的腐败严重,欺上瞒下,清政府可能就不会被洋人所欺凌,更不会走向灭亡的境地。虽有些言过其实,但是也足以看出内务府本身的腐败了。除此之外,清朝的很多皇族在入关之后由于对产业缺乏有效经营,很多人都沦落到了卖田宅典当物品的地步,到了实在过不下去的地步就靠皇帝从国库拿银两来接济,长此以往,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很大的空缺。总而言之,这种现象的出现还是由于皇权制度的特点造成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严重的腐败问题同时也加剧了封建皇权的衰落。

从明朝开始,东西方的交往就开始密集起来,到了晚清时期就更加频繁了,但是这种来往对于封建政权来说是很被动的,当国家强盛的时候可以对洋人形成一种威慑,一旦统治者权力减弱就很难对洋人形成有效的控制,加之晚清统治者根本就没有这种外交意识,这就使得“夷人”问题更加严重。

关于近代洋人来华到底是为了进行侵略还是单纯的经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自鸦片战争开始,这其中侵略意味变得越来越浓厚了。从传统观念来看,正是因为晚清政府的无能西方列强才得以入侵,而晚清政府所作的一切改变包括洋务运动、新政等等都被看作是失败的,这么评价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些改变之后,近代中国并没有改变挨打的面貌。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晚清政府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在本质上是和其政权性质相矛盾的,改变的程度越高对其统治根基的冲击也就越大,而这些措施也确实加速了清王朝政权的灭亡,所以,虽然晚清政府的一系列强国措施虽然没有达到原本的目的,但是产生的效果却是实实在在的。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天朝上国思想可以说在晚清时期已经是根深蒂固了,虽然这时候封建政权的统治危机已经逐渐显露出来,但是统治者这种“王者不治夷敌”的心态却丝毫未曾动摇过,这种态度上的傲慢导致清政府在处理洋人的策略上就变得十分简单,这时候的大清可以说是大黄、茶叶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洋货,当朝官员纲常、礼教什么都懂就是不懂外交。在最初的时候官员们处理夷人问题采取的都是息事宁人的态度,即使在鸦片战争结束后很多权贵们也依旧没有外交概念,但是当冲突越来越多吃亏越来越多的时候不管是当朝皇帝还是官员应该说还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的,这种自强图存的心理还是不该否认。

从书中可以看出,晚清政府对夷人的态度大致经历了这四个阶段:以商治夷、以夷制夷、以民治夷、师夷治夷。在作者看来,以商治夷和以夷制夷实际上是传统思维模式的产物,带有极强的羁縻性质。清政府希望通过施恩于洋人来谋求他们的感激,实现双方的和平共处。这说明这时候晚清政府并未对当时的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反而依旧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之中,把洋人同历史上一些受羁縻的少数民族政权等同起来,未脱离封建制度的框架。

由于统治者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羁縻制在封建王朝历史上可以说是一种屡试不爽的制度,对于新政权的巩固和旧政权的灭亡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羁縻制所维系的双方在社会性质和形态上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农业社会,晚清中西方之间在这一点上显然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步入商业社会了,而晚清还依旧停留在农业社会,并且在领土关系上,历史上的羁縻和近代的中西方之间也大不相同。因此,可以很轻易地得出结论,这两种方式最终都失败了。

至于以民治夷和前两种相比确实从实际情况中分析出来的,有一些创新,但是在作者看来,这不过是传统思维模式与严酷现实撞击之下的权宜之计,最终也是彻底失败了。然而值得肯定的是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中华民族近代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③]以民治夷、师夷治夷正是民族意识初步觉醒的表现,虽然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它们都是失败的,但是一个国家处理外交事务除了政策上的明智同样还需要强大的武力支持,遗憾的是晚清政府并没有强硬的拳头来支撑他的对外策略,这就注定了不管其策略是否可行,最终得到的结果都是失败。

在晚清时期,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当次数达到一定限度之后在清廷内部确实萌发了一种抵御外侮、自强图存的心理,一旦这种情绪迸发出来,人就容易变得激动,因此也就出现了主战与主和之争。在传统的史学研究中,主战派的形象往往都是正面的,被冠以爱国的名誉,而主和派则被当成是懦弱顽固的典型,并且很多人都简单地把慈禧当成主和派的领导者,把光绪当成主战派的领到者。不得不说,在分析历史的过程中出现这种绝对的正面和绝对的反面是十分可笑的。单从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来看,就不能粗暴地将她归之于主和派。

作者在书中把清统治者对待外敌的态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前的二十年,主要表现为高傲的态度;第二阶段是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四十年,在态度上逐渐软化,作者认为也就是在这一阶段才产生完全意义上的主战派和主和派;第三阶段是《辛丑条约》签订至1912年清政府灭亡,这一阶段对外妥协成了主流。这三个阶段在宏观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脉络,但是关于主和派与主战派的情况依然需要作具体分析。

在作者看来主战派与主和派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他们的态度是会转变的,很多在战前主战的人在战后都主和,而战前主和的人在战后却主战,这种情况说明不能以爱国和卖国的标准来区分主战派与主和派。作者在书中对主战派与主和派进行了客观详尽地分析。很多主战派的言论实际上都具有夸大事实的特点,对中外情形缺乏冷静细致的分析,相反主和派对当时中西之间的差距认识则更为客观冷静。此外,主战与主和的态度转变同样也会受到各种事件的影响,而非一种固定不变的立场。

事实上,无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都各有其理,他们之间的矛盾只存在于方法上,不存在于目的上,在根本目的上双方都是希望可以保全领土、抵御外侮的。而到底是战是和实际上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而当时的清政府财政空亏、武器低劣,发动战争是很难有必胜的把握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情感上对主和派进行否定。

王开玺教授这本《晚清政治史》以专题的形式对晚清的政治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书中引用了大量史料来说明问题,在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上都突破了传统近代史的不足,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对晚清的历史又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然而由于这是一本政治史类的书籍,因此并没有涉及到文化层面的分析,不过作者以客观的态度严谨地分析历史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

[①]王开玺《晚清政治史: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东方出版社2016年,第94~95页。

[②]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4页。

[③]王开玺《晚清政治史: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东方出版社2016年,第266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晚清政治史》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