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粑

饺子粑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东至米饺,又名蒸米粑、饺子粑、仙米粑,是安徽东至传统小吃。将籼米蒸至七分熟时,磨成细粉再加入适量的水和成面,然后将肉馅配以新鲜蔬菜做成馅料,包入其中上锅蒸熟即可食用。“形如半月色如银,皮薄绵酥菜作心。油炸清蒸皆味美,原生品质食中珍。”正是用来形容东至米饺的可口经典。


饺子粑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相传,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路过东至,双方拼杀得昏天黑地,难解难分。相持日久,将疲兵乏,眼看谁也不能取胜,双方为休养士卒,曾一度订立“君子协定”:休战数月,在东至昭潭与鄱阳石门、至德青山桥三地交界处插红旗为界,双方互不侵犯(“红旗界”因此而得名)。朱元璋率部驻扎在红旗界的营盘山。他不愧是人中之杰。他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在日夜操练军队、养精蓄锐、等待战机的时间里,他苦苦思索影响作战的诸多不利因素。他认为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长途奔袭作战,是久战不胜的主要原因。将士们所带干粮通常是饭团、炒米粉,在东至一代作战,这些干粮遇水即坏。为此他找到当地老乡,希望能做出一种方便可口、水浸不坏的干粮。


饺子粑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昭潭镇的巧妇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们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在甑里蒸熟,冷却晾干,磨成细米粉,再用开水调和揉匀,将米粉搓成一个个鸡蛋大的粉团,中间戳个洞,放入炒好的菜馅,封上口,上蒸笼蒸透。这个类似汤圆状的最早的蒸米粑就做成了。它越嚼越甜,粑内包有新鲜的菜馅,因而非常可口。它最大的特点是不怕水浸,不易发馊,十天半月都不会坏。平时作战带上它非常方便,一顿吃上两个就饱了。将士们吃了蒸米粑,作战时如有仙人相助,故此,朱元璋又将这种食粮称之为“仙米粑”。困扰朱元璋的问题,就这样被红旗界的村妇们解决了。说起来,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建立大明王朝,也少不了蒸米粑的一份功劳。


饺子粑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小时候,逢时过节,父母亲一早便开始忙活了:淘米、蒸米、磨粉、备粑心和粉、包粑,一切完备后,上屉……

        要说饺子粑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环节,当在备粑心了!粑心,也就是馅,可选用豆角(豇豆)、豆腐、萝卜丝、嫩南瓜丝等等时鲜蔬菜。按东至人的口味,豆角加豆腐加五花肉或萝卜丝加虾米配点辣,那是极品!

        每当饺子粑上屉之后,我们定是或蹲或坐在灶台前,咽着口水,眼巴巴地等着蒸笼冒上热气……直到父亲拿一只蘸过凉水的筷子鉴定之后,说:“熟了!”然后,母亲拿过一个盘子,满脸庄重地捡出品相最好的几个,端到灶台前,祭过灶王爷,口中念念有词,求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一声令下“可以吃了!”之后,就是我们一拥而上、大快朵颐的时候了……

        曾几何时,作为吃着“仙米粑”长大的东至伢来说,离开故乡以后,能痛痛快快地吃上一顿饺子粑竟成了一种奢望!如今,米粉的制作简化了,交通也便利了!每次回家,都不会忘记去镇里买上几斤乃至几十斤米粉带到他乡。遇到空闲的时候,叫上三两老乡,炒上两盘粑心、和上几斤米粉、包上一屉回忆、蒸上一屉希望,也就成了我这个长年在外谋生的东至伢隔三差五必做的“功课”了!


饺子粑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当我拿着一只蘸过凉水的筷子戳一戳蒸屉里的饺子粑,确认熟了之后,孩子们也像我小时候一样:欢呼雀跃、一拥而上、大快朵颐!

        只是,我们少了“祭灶王爷”这一道庄严的程序……

你可能感兴趣的:(饺子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