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心理咨询中的“共情”

我考心理咨询师是五年前的事,那段时间,为了拿到二级资格证,除了每天准时准点听网课,做笔记,还要附带着背大量的心理测试表格。这对于记忆力特别不好的我来说,绝对的很虐心的一件事。

要知道,读中学的时候,只要一遇到地理、历史、政治这样靠背的科目,基本上我就是歇菜的好吗?

问题是每次我说我记性不好的时候,就有人跳出来反驳说:你NNN年前的事情都记得那么清楚,怎么能说自己记性不好呢?

这是两码事好吗?不住你回家问问你妈,还记不记得小时候的故事,如果她随口就能跟你讲上十个段子,你再请她背一下英语26个字母,我保证她不会拿大棍子打你。

呃,跑题了。今天好像是要说共情。

说到共情,这是心理咨询师工作当中最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也是最最基本,最最重要的素质。

为什么说它重要?

因为如果你做不到共情,就会失去来访者的信任。

一个得不到信任的心理咨询师,其工作开展难道要比一个得不到病人依赖的外科医生要难100倍。

因为外科医生不需要跟病人废话磨叽,直接打完麻药推上手术台,该干嘛就干嘛了。

但是心理咨询师不一样。

首先,你得取得来访者的信任,其次,才是了解来访者的问题,接着,是不断提问和引导,最后,才能逐渐找到解决的方法。

我讲得对不对?

如果一个咨询师在来访者还没有说明情况之前就开始臆想关于对方的种种,那么,你真的不适合做这行(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

所以,心理咨询师的耐心是非常重要的。

有耐心,才有可能做到共情。

那么到底什么是共情?

百度大神是这么说的: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

有一次,我和一位美女也公开聊到这个话题,她觉得:要求对方共情是不成熟的表现。

我恰恰不这么认为。

让我们回到本位去看待这个问题,恰恰,能够做到共情的人,都是成熟的。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不是共情的完整诠释,但它表达了一个态度:我也许并不同意你的活法,但我接纳你。

接纳,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必备的素质。

否则,那么多的来访者,那么多反传统,反道德,甚至反法律的故事,排着队的塞进你小小的脑袋里,这信息量,足以让一个正常人崩溃。

问个问题:你们谁看过《绿里奇迹》?

那个被替罪入狱的,有超能力的黑人,他可以感受到别人的痛苦,所以他一直活在极度的痛苦里。

那什么是共情。

我想大概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诠释。

可惜,没有人愿意体验这种摄人心魄的共情。

因为这种共情的体验是:你快乐,我跟你一样快乐;你痛苦,我也和你一样痛苦; 你疼痛,我清晰体会到你的疼痛;你死亡,我触摸到那种灵魂深处的绝望。

不是所有的心理咨询师都具备超能力,所以,我觉得共情这件事,基本上在很多心理咨询师就是不成立的。

除非你在做咨询师的同时,也是个艺术家,文学家,画家,农民,工程师,老师,司机,医生,技术工人,厨师,清洁工,富豪,乞丐,孩子,老人,失婚妇女,单身男人……否则,你怎么可能深切体会他们的真实感受?

别说:我懂。

这话听着都觉得虚伪。

你凭什么懂呢?

凭你书本上的知识?还是凭你从业若干年的经验?凭你参加的各种培训班?还是凭你跟某某大师学过实操课程?

对不起,就算你阅人无数,要知道,这世界上的人口庞大,绝不是你能够见识全面的。

见多识广是个形容词。

到底要见过多少来访者才算识广?

真正有料的大师都会谦逊的说:其实我不了解的还有很多。

所以,共情这项素质,基本上是很难成立的。

最常见的,不过是我站在你的角度替你着想,然后和你一起来解决你的问题。

这已经是很好的职业素养了。

最恶劣的,是那种用自己的经验来干涉别人,居高临下的所谓“老师”,你应该这样这样,你不应该那样那样。

如果你不幸遇到这样的咨询师。

那么,我真的只好祝福你万安。

没有人可以替你活,哪怕是心理咨询师,也不能替你做任何决定。

心理咨询师不等于医生,他们不会治病,也没有处方权。

如果你固执的认为心理咨询师就是心理医生,那么,我只能写到这里,并且呵呵了。

最后,祝大家都能心理健康,光芒万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说心理咨询中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