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春秋,不如睡个好觉

夜读春秋,不如睡个好觉_第1张图片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我没有读过春秋。

自小便听过了许多的励志故事,比如悬梁刺股,比如凿壁偷光,比如闻鸡起舞,比如夜读春秋,这些个古人们大黑天的不睡觉勤奋苦读的故事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人,也不知道坑了多少娃娃,冒着被批不思进取的名头,我就是想弱弱的问一句,这个“夜”,指的是什么时候?这个“读”,读的是什么?这个“夜读”,怎么读的?

1.古时候,没灯

历史和自然科学学的不好,实在回忆不起来什么时候发明的电,什么时候发明的灯(爱迪生发明的,这我知道)。但大概不会早于上述励志故事之前吧,对古人们来说,夏天晚上八九点,冬天下午五六点,那么可能就是“夜”了,到了深夜十一二点,那便是子时,这时候要是跟屋里点着蜡烛,巡城的或许都会来咣咣砸门(个人猜测)。那时候的夜不同于现在的夜,所以也不要感慨古人们夜读精力充沛,现代人却做不到——我冬天的下午五点也是在很投入的看材料好吧?

2.古时候,没有那么多书

再一次感慨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买得起书;再一次感慨科技改变生活,可以让一本书成千上万本的被印刷。

古时候,书的成本还是挺高的,数量还是挺少的——那么读书的人,要么是租的书,要快速读完保护钱包;要么是借的书,要快速读完保护信誉。诚然,书的稀缺让当时的人更加珍惜读书,但毕竟现在的生活条件允许了,不需要为了外界因素而刻意的读到深夜。需要强调,不是鼓励大家买了书丢在一边,书是要读的,但不要透支自己。我也很喜欢读书,但我确实做不到读的头昏眼花了还要硬撑着喊一句“我还能再读十页”。

3.古时候,没有网

读书是一个汲取营养和交流心得的过程,和越多的人探讨一本书,就能获得越多的见解和收获,这个过程,如今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和软件来实现(比如)。反观古时候,没有互联网带来的高效交流,读书遇到了费解的地方,或许就那么三五个人可以探讨,探讨不清楚了就只能反复读反复读,运气好了可以茅塞顿开,运气不好再有点强迫症的,兴许都得郁郁而终。简单的说,在读书过程中,同样遇到问题,现在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去搜索观点,而古时候只能用一天甚至几天去寻找思路。假定求知欲指数相同,古人们只能选择“夜读”;假定知识量相同,现代人在合理利用时间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不必牺牲睡觉的时间去追寻“夜读”的效果。

回归主题,其实还是那句话,读书很有益处,现代人节奏快,也确实需要多读书。但基于现在的各种便利条件,除非为了赶考,除非习惯夜读,除非白天真的忙到翻书的时间都没有,真的不需要在深夜效仿古人去实现效率并不高的读书。倒不如在该睡觉的时候好好睡一觉,转过天起床洗脸刷牙,然后精力充沛的看几页书,遇到不懂之处打开百度,效果总会好过头天晚上迷迷糊糊的不记得自己看了什么吧。

补充说明:聊的是充电类的书,所涉及的知识无急切需要,面临考试的,该熬夜还得熬夜,毕竟时间有限。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夜读春秋,不如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