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房子观和教育观

最近,各地政府又在密集调控楼市,我觉得自己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各种经济学家、专家纷纷预言房价走势,电视台不断播放着具体的相关政策,房产中介也会时不时的被新闻记者采访一下,各类宣称要“逃离北上广”的文章又成了热搜头条。可是,这一切仿佛只是房地产的一次巨幅广告和一场精心营销,每次在政府调控之后,房价总是不降反升。

最近,清华北大毕业生买不起房子离开北京的消息也迅速走红,引起大家的全面讨论。有人说为什么要买房子,为什么要挤破头去买房子,为什么要挤破头去买学区房?

作为一个清华毕业生,在毕业后十几年,工作结婚生子以后,我也充分体会到了文章中描绘的种种无奈。

在我上学的时候,房价已经开始有所上涨,但是还没有到如此疯狂的地步。我亲眼看着清华东门的老房子拆迁,被誉为“宇宙中心”的华清嘉园的房子盖起来。在我大三左右的时候,当时的开盘价是3000左右一平,而现在,已经是12万以上一平了。

在读博的时候,房价已经开始上涨,当时的水木清华BBS的Joke版,被大家广泛流传的一则帖子是,当年班上有一位同学,刚考完试,成绩不理想,心情低落,于是出东门去散心。路上遇见售楼小姐推销华清嘉园,想着自从上清华以后一事无成,一直是个loser,今天一定要办成一件事情。于是咬咬牙就买了一套华清嘉园的房子。于是当年的loser成了如今的人生赢家。一大群水车在下面喊着,当年应该学分绩差一点,宁可不要当年的奖学金。

为什么会在Joke版,可能是大家觉得人生无常,翻盘的机会总是如此突然。大家带着校园里不问世事的清高,以买不起房子的穷屌丝的心态来围观,大家的关注点只是在感叹房价上涨太快。

可是,等这些曾经在校园里的青涩学生也步入社会,发现自己不在是高人一等的榜样,以前的学习成绩好再也不是一件可以拿出手值得骄傲的事情。等到结婚了,生孩子了,孩子上学了,发现自己还比不上跟隔壁那个只有中学文凭没有工作靠着租给自己拆迁房租金的房东有着比自己更大的优势,心里的失落可想而知。

不论是前几年大家热议的为什么结婚需要买房,还是现在激烈争论的为什么要买天价学区房,不论大家如何讨论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这个中国人的“房子观”,受到了中国政策的巨大影响。


爱情可以没有房子,但孩子上学不能没有房子

前几年大家都在热烈讨论能不能裸婚,为什么结婚都要求有房?大家只看到新闻中流传出来的表面现象,丈母娘要求男方必须有房子,认为丈母娘们都要求太苛刻。

可是如果放在现在,等大家都经历了结婚生子,等到了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的时候,估计一大帮的人会跳出来说丈母娘深谋远虑有眼光吧。

我也算是裸婚一族,我的确赞同爱情不需要房子的观点。但是,如果你不是结婚后没有长辈从催婚到催生小孩,两个人还要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二人世界,或者打算两个人一起奋斗靠自己努力买上房子后再生小孩,那么你在结婚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有个房子。因为你可能会在结婚后一年就怀孕生孩子了,三年后孩子就需要上幼儿园了,六年后就要上小学了,你能确保两三年内买上房子,拿到房子,上了户口,不耽误小孩上学吗?如果是新房,还有至少1-2年等待开发商交房的时候,所以丈母娘让男方在结婚前必须有房的要求也不是很过分,不是吗?


户口制度是导致目前房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户口是中国人在生活中绕不开的一个东西。任何的稍微正式流程,都离不开户口。即使是身份证,也需要凭户口本去办理。

在改革开放以前,人员是禁止任意流动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买火车票、住旅馆都是需要单位介绍信的。2000年初,还在北京上学的时候,大家口口流传因为在路上没有带证件就会被拉到昌平去挖沙的警告。等毕业了,发现能解决户口工作都是香饽饽,基本可以抵得上好几千块钱的工资,不然,就会被打回原籍。

随着目前中国人口流动的增加,表面上户口的限制越来越少。在刚开始工作、还是单身狗的时候,户口也感觉不是个必须的东西。不论你是北京CBD的Jack,上海陆家嘴的Vivian,还是北京中关村的Lucy,或是上海张江的Rockey,大家有些差不多的工作内容,差不多的生活内容,差不多的交际圈,户口神马的都是浮云。

可是等大家都到了结婚生子的时候,差距就出来了。买房子,没有户口的限购,要有社保记录;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没有户口的要排队等名额,或者被迫进去农民工子弟学校。即使大部分时候,居住证可以当成户口使用,但是遇到买房上学,居住证就是居住证,户口才是户口。

周围有很多同事在说,当初买房的时候考虑不够,没有考虑学区,现在想换学区房也换不起了。

那么,如果没有房子,没有户口,小孩该怎么上学呢?观察周围的同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情况:

1.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送孩子回老家读,有老人代为照看,或者父母一方辞职回家陪读。但是,小朋友习惯了在大城市的生活后,回老家上学回因为环境不同而不适应,年纪越大,适应越差。前两年有个纪录片《高考》,其中有一集就讲的在上海的农民工孩子面对高考时候的几种不同选择,有些孩子很迷茫,认为自己从小就在上海长大,心里认为自己是上海人,可是突然因为自己没有户口,不能和同学一样在上海读高中或参加高考,心里落差很大。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将来的前途也可能完全不同。如果由老人照看,老人一般只能照顾好生活情况,很难了解孩子的心理,而孩子又处于青春期的时候,找不到人去倾诉,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情况。而且,这种情况,不管你在外面工作如何出色,你的孩子其实就是一个“留守儿童”,不是只有农民工就在老家的孩子们才叫“留守儿童”。如果父母一方辞职回家,夫妻两地分居不说,辞职的一方是否甘心放弃自己的前途和事业?是否会不断给孩子传达父母为他牺牲很多,他应该好好读书的思想,从而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如果孩子的确将来成绩不好,考不上好的学校,你是否会依旧心平气和,而不是怨念丛生?

2.留在城市里上公立学校,在父母身边。一般现在的公立学校,如果你不挑的话,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是可以解决的,但是高中、高考,没有户口是解决不了的。要么变上学边等,期待等到自己孩子上高中的时候政策会有变化,或者等上高中的时候再做选择是否回老家。这种选择都只是在赌,赌将来的政策的变化,或者孩子的未来。如果在孩子到了选择的时候政策却没有变化,那就是拿孩子的未来发展机会开玩笑。

3.留在父母身边,上不需要户口的民办学校、国际学校,从小就奔着出国的打算。这是唯一一个不需要户口,完全可以解决孩子上学问题的办法。但是,民办学校或者国际学校的高昂学费,将会是每个家庭的巨大考验。除非你是公司高管或者家庭富裕,否则这堪比房贷的学费,也会让你提心吊胆。要确保不会突然被公司裁员而失去孩子们上学的学费。如果你有两个孩子,那么还需要确保两个孩子有同样的待遇,而不是像独生子女家庭那样,可以倾尽全家的采集为一个孩子提供最好的。

如果有户口,那么学区房自然是第一考虑要素。好的学区房意味着能上好的对口学校,有好的师资,将来考上好的大学多一份保障。

于是房地产和教育,本事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因为“学区房”被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每个父母焦虑的原因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大家都认为环境对于孩子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学校自然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于是还出现了“菜小”这个词语,菜场小学,来形容那些师资力量很差,可能会和一些农民工孩子一起上学的小学。先不说这里对农民工的歧视,单从这个词,反映了大家的焦虑,大家希望给孩子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

可是,我认为,家庭教育会比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更加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格,在他将来的发展道路上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迷茫和气馁。这一点,学校和老师是做不到的,父母才最重要。如果意味把孩子的未来寄希望于学校而自己做个撒手掌柜是不现实的。甚至我会想,单纯就学业而言,以我们夫妻双方清华毕业生的学历,难道不会比学校老师更会给孩子答疑解惑?

即使是“菜小”,周围的同学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只要父母有心,我想也不会把孩子带歪的。而且,和不同孩子的交流,和不同的家庭接触,也可以让他知道这个社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工作,他们会不同的技能,有不同的习惯。可能有的家庭条件比我们好,有的条件比我们差,可是大家在学校都是一样的。像我老公说的,小时候,最羡慕的是家里开小卖部的同学,因为觉得这样有各种各样免费的东西,想吃就吃,想玩就玩。等长大后在回忆起来,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

我有上海户口,有房子,对口的是排名不靠前的小学和中学,而我的孩子还不到上学的年龄,可能现在说这话有点为时尚早,说不定将来我也会陷入这焦虑大军,为孩子的上学问题去挤学区房。但是,至少目前,我还是清楚自己的选择。

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教育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是一个稀缺资源。它的稀缺性也决定了它仍然将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自己量力而行,给孩子一个可以选择的未来,也给自己一个不后悔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人的房子观和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