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烧饼

武大郎烧饼

文/杨庆瑞

又一次到东莞的清溪小镇,一天的事情忙完,看到夕阳渐落,我便穿过几个街区,找到酒店住下。这时才觉得肚子有点饿了。酒店房间正对斜阳,窗内被照得红彤彤一片,外面是南北的马路,路边人声喧闹,路边小吃店里已经忙碌起来,不少人下班来在这里街边吃东西。

在这个地方谋生的人们可谓是八方云集,应该少不了各地小吃。

在饥肠辘辘的傍晚提起小吃,思绪真的是浮想联翩!什么台湾手抓饼,西安肉夹馍,山西刀削面,新疆羊肉串,东北大拉皮,重庆酸辣粉,还有青岛冰凉的扎啤......不管荤的素的热的冷的统统在脑袋里冒了出来,惹得自己口水直流啊!

洗刷完毕,急忙奔楼下。来到街上左顾右盼,希望能看到最刺激我口腔味蕾的那种小吃!街道两边望去,档口整齐排列,热气香气肆无忌惮地伴着吆喝声在街道上空弥漫。我突然怀疑自己不是在这样的南方小镇,而是在北方某个有着古老历史的街市上。不过各地的让人听得懂和听不懂的方言还是让人迅速返回到现实。

走在街道边上依次走过他们的店门口,看看店的招牌,也没有新鲜的字样。苦辣酸甜的小吃,差不多已经尝遍,没有什么能够特别的吸引我。为了解决口腹之欲,还是要找找,不能委屈将就。

正边溜达边想着,抬头瞅见一个小摊位,一张桌子支起来,桌子前面耷拉到地面的一个小广告布,上写“武大郎烧饼——中国式比萨”。不管它是不是武大郎烧饼,至少弄个名字倒挺有意思,比萨没少吃,中国式比萨却是头一次见到。

卖烧饼的老板是一女士,五十上下年纪,打扮干净利落,声音洪亮,笑容可掬。

她的摊位后面是一个小店,是她的搭档经营,专卖米粉滚汤之类汤汤水水,里面有人坐着吃饼喝汤。

只见一个盘子大小的烧饼在鏊子上烙得发黄,翻过来的时候吱吱冒着香气,另一面已经熟透却还是柔软的,继续烙着,这时老板顺手撒上少许芝麻,一捏葱花儿,再来一点儿自制的酸菜齑。这个时候葱香伴着酸菜末儿的味道已经开始往鼻子里钻啦!老板拿锅铲向饼上一铲,把饼弄成两半,两半一合,再一铲,就成了四分之一的扇形状,然后将饼滑进已经备好的纸袋里面。这样你行走坐立都可以拿在手上开吃啦!

女老板做饼手法娴熟,一只手熟练地翻着鏊子上的饼,另一只手向饼上撒芝麻葱花,还有一个被用的锃亮的锅铲。钱她是不碰的,有个小箱子在桌子的一端,收钱找钱顾客自己动手。一会儿的功夫,她面前的几位顾客已经带着饼满意地进店品尝。

在一旁看过后,我不觉得因为香味儿而停了下来。给烧饼摊老板打过招呼,要了一个饼,进店要一碗配着青菜虾仁的汤粉准备开吃。

还别说,饼被烙得黄黄脆脆的,咬在嘴里,立刻就被面香味儿给冲击了,另一面软软的,少了酥脆的感觉,却多了一份传统的面香。仔细一嚼芝麻香味儿伴着葱香就出来了,香的味道还没到腻的程度,酸菜已经将它折合的恰到好处。

吃着这武大郎烧饼,配着鲜美的汤粉,真的算是完美的吃法。

吃完饼,仔细看着手中的空袋子,上面写着“土家族风味特色小吃”,“武氏烧饼,祖传秘方”,我不禁哑然失笑。风味小吃,可以称得上;武氏祖传秘方,尤其名字是武大郎烧饼,有点意思了哈!

想武大郎当年在阳谷卖炊饼,命都搭在那里,真是够可怜,幸而后辈争气,将他的手艺发扬光大,从北方一直传扬到了岭南小镇。他也算是古代名人了,古代名人和现代商业结合,也算是成功,武氏是河北应该是汉族一宗,但是被土家族小吃奉为一祖,算是土汉结合的一例了,何况这烧饼和汤粉结合,又是一成功。

结合与混搭,应该算是一种时尚。衣着服饰的混搭,文化的混搭,商业的混搭,合作的混搭,凑在一起,就造就了丰富多样的世界。小了说,这叫混搭,大了说该叫世界分工。单打独斗终究难成气候,借助他人之长来成长才容易成长。比如这烧饼借武大郎的名声,借土家族的质朴,借芝麻葱花儿酸菜味道的衬托,借汤粉搭配着灌缝解渴,这样的烧饼才能在此地经营下去,而且让人吃得津津有味。

这武大郎烧饼,味道还真不错!

武大郎烧饼_第1张图片
武大郎烧饼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武大郎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