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阅读700本,你也可以

一年阅读700本,你也可以_第1张图片

以前如果有人告诉我,他一年可以看几百本书,我绝对不相信,认为他吹牛吹上天了。因为我读书很慢,打开书,从头开始一行一行往下读,还常常走神。手机也放在书桌上,眼睛不经意瞄到时,手就不听使唤地拿起、按亮、划开屏幕,发现微信朋友出现小红点,一定会把它消灭。就这样,300页的书,需要一周阅读时间。所以怎会相信别人一年读那么多书。

最近因为工作关系,需要大量阅读,以往的龟速阅读可不顶用了,怎么办,为什么我读得这么慢呢?

《快速阅读术》的作者印男敦史明确指出,拿起书就读和阅读环境不佳就是造成慢读的原因。他还补充一点,仔细阅读也是慢的原因。读者最期望能够整本书得内容牢记下来,因此放慢速读,以免错过了什么。其实,想通过仔细阅读来记牢书里的内容是行不通的,因为“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记忆效果并不成正比”。我也曾经跌入过这样的误区,认为慢读等于吸收多,结果证明,慢读只等于多花时间,没有因此而多记牢书的内容。

而且,慢读容易让人走神。另一本涉及阅读的书《沟通圣经》就证实这一点:由于眼睛看字的过程慢,比大脑的思维还慢,于是大脑开始找别的事情来做,比如做白日梦。

慢读的原因找到了,但对于慢读者,有什么容易操作的办法提高阅读速度呢?所幸,《快速阅读术》的作者坦承自己也是慢读者,但现在他每个月撰写60篇书评,也就是说每年看700本书以上。

作者写道,读书是为了邂逅1%,而不是100%。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一年前看过的书,现在还能想起多少内容?

作者有自己独家速读秘方。首先是把书籍分成三类。

1.不必读的书

2.无法快速阅读的书

3.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不必读的书,可以理解为不适合自己的书。如果是误买的,既然已经浪费了金钱,就不要再浪费时间去阅读;无法快速阅读的书很好理解。小说、诗词、历史、哲学等就不适合快速阅读;可以快速阅读的,比如这本《快速阅读术》,就可以按照书里列出的方法来实践速读。

练习速读,先选书,选出可以快速阅读的书,然后尽量一天读完一本书。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总结出速读的技巧后,我先进行扫读,就是把目录,小标题,黑体字,每一章的第一句话等等先扫过一遍,对书有个大概的了解,基本上30分钟就完成了。这时,自己想起身喝杯水,刷刷手微信,过一段时间再继续走下一步。等我休息够了,再回头看书,结果刚才扫读的内容基本已经在大脑里清空,又得重新扫读一遍。

几次经验之后,我决定扫读完马上进行下一步。

作者提出一个观点,也是他的体会。“用一小时快速阅读书籍,能够使其核心要点更加深刻地留在记忆力。相反一边寻求共鸣,一边阅读,花费一个月读完的书,最后的感受往往会是不知道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换言之,为了使书的内容深刻印在大脑里,快速阅读比慢速阅读的效果好很多。

但是要更久的记忆,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跟其他速读术作者一样,印男敦史也提倡大家为了加深记忆,要输出,即把内容写出来。但跟别人不同的是,他提倡的写,不是大篇幅的输出,而是“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

一行采集是摘录笔记,作者提议把看到的佳处随时记录下来,只要开头标明页码,摘录的内容以短小的词汇句子概括起来。读完一本书之后,再回顾所摘抄的内容。

一行精华,顾名思义,是在摘录笔记中找到出“最精华的那一行”,也就是作者前面所说的,邂逅那1%。

随即对“一行精华”进行“一行评论”,阐述对那一行产生共鸣的原因。

这对懒癌患者简直是一大福音,不用写那么多字。

作者提出的这种“一行”记录方式,不建议在书里划线、写字、做记号。他的理由是,尽管划了线你也不会在重看。我似乎被他说服了,但转念一想,做“一行记录”和划线并不冲突啊,况且有些习惯一时很难调整。其实他不在书里划线、写字的理由是,保持书的干净,万一这些看过的书要处理,卖到二手书店,被购买者发现他的笔迹,他会很尴尬。我猜他一定是位可爱的强迫症者。

学习《快速阅读术》,提高阅读速读,还能防止做白日梦,提高效率,这样美好的阅读体验,谁能拒绝?作者用这种方法一年阅读700本书,你也可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年阅读700本,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