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爱羽客羽毛球网” 关注
国内专业有趣的羽毛球平台
本文来自爱羽客羽毛球网特约作者:知庸
同许多球类运动相似,羽毛球运动是一项空间的球类运动。但凡是空间内的球类运动,都会存在很多空间问题,今天就讨论一下关于羽毛球运动中,在击球时球与身体之间的距离与空间的问题。很多时候,这个关键问题并没有被太多人重视。
足球运动中,我们看到不少专业球员在射门之前,会将球拨离身体一个距离,然后拔脚怒射;篮球运动中,我们看到球员会将整条手臂充分向上打开,然后发力投篮;乒乓球、网球,我们也见到球员们在身前、身侧,进行大力回球……那么羽毛球,我们可曾留意过这个击球前的距离细节呢?
我曾经在不少情况下,得见以下几种场景:
场景一,打双打,尤其是打混双,男队员在后面一个劲冲女队员喊:“站网前!不要退!封死它!”然而结局往往是前场的队员面对来球一晃拍子,扑了个空、打到毛、或直接拦下网,后场队员哀声载道,前场队员也垂头自责;
场景二,被对方平高球直接顶到反手底角,来不及调整步伐打头顶球,就只有转身反手回击。而很多人往往喜欢直奔球落点而去,总是让坐在场边的我以为他们是要去争抢一个头球,结果往往就是离球太近而根本挥不开拍子,勉强打出反手球,通常也是软弱无力;
场景三,一个高球没有起到位,对方痛杀一个追身球。本来杀球力道不是很大,但因为直奔身体正中而来,一时间无法思考该采用正手还是反手进行防守,于是只见球员目露惊惶、身体呆直、手握球拍如握一菜刀,还在正反手之间徘徊决断之际,便被一球击中正身!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但追究问题主要根源,归纳起来都是同一个:没有拉开或让出一个充分的击球距离或击球空间,导致击球手感、力度、控制度均大幅下降。我们在面对每一个来球,思考回击方案之时,都不能忘记要预留空间或距离。针对业余球员,以下几种常见情况发生时,这个关键的距离与空间的问题还是容易被我们遗忘。(下文中皆以右手持拍为例,左手球员请自行左右调换)
双打比赛,节奏速度快、反应时间短、攻防转换频繁,谁能更多抢到前后站位的机会,谁就更多的把握主动。因此在获得前后站位的机会时,网前队员很容易因为太过于想守好网前而过于靠近球网,结果就是上面场景一中所说的挥空、打毛、下网、被爆头…
图1 网前常规站位法
正确做法应当是在封网时适当拉开与球网的距离,一般封网的常规站位应当是在T字型偏后一两步的位置(女队员根据身高可以适当向前调整,但最多不能超过T字的横线)。
这个站位并不是死的,要随着对方队员的回球方式和后场队友的出球方式进行前后左右微量调整(详见图1,微调方式本文暂时不议)。
如果站位太靠前,当对方回击网前球时,你的回球方式会显得非常尴尬。球一过网就到了你的胸前,此时你的球拍也许是举起的,然而你的大臂和小臂之间却只能打开到一个诡异的锐角,这个该死的锐角会导致你完全失去击球感觉,就更不要提帮你有效发力了,此时你唯一的选择也许就只有回挡或回放,并且能把球打过网就谢天谢地了,就更不要妄想发力了。
图2(a) 网前反手位两步到位击球步伐——
左脚向左前探一步
图2(b) 网前反手位两步到位击球步伐——
(b)转身,上重心,右脚出大步
有人会说,这样的站位虽然拉开了合理的距离,也留足了反应的空间,但是看起来离网这么远,要是球过来了,来得及上网吗?
如果能尽量保持像图1那样的站位,当对方回网前,球过网之后,我们要根据来球线路采取不同步法上网抢点击球。以右手持拍回击网前左侧反手区的小球举例,来球在网前左路,左脚探出一步,重心快速跟进,右脚再立即跟上一大步(详见图2),就完全能够挥拍打到最左侧的球。
此时的击球由于我们拉开了距离,有非常足够的空间让我们施展步法、打开手臂、看准时机、快速作出判断后发力推扑或顺势搓放。并且采用这样的上网步伐击球时,球总体来说还是位于我方的身前(观察图2中的b图),也有助于我们用余光去观察对手站位并采取相应回球手段。
如果此时我们站在网前,面对最左侧的来球,那我们就只有将腰部转过近180度,完全在身侧去拦球了(详见图3),此时的球完全在身体一侧,虽然距离是有了,但我们的视线却只能看到一侧,无法在击球的同时做到观察对手站位了。
图3 若是站位太靠前
只能像这样去接网前反手位的球
无论在单打还是双打中,反手击球对于很多业余选手来说都是一个瓶颈,迈过了就提升一大截,迈不过就继续在初级水平熬更守夜。本文我们不讨论反手击球的各大要领(如果有大家兴趣,以后可以专门抽空写写我个人对于反手的一些感悟)。今天我们只谈一点,针对打反手球时候距离与空间的问题。
前面说了,我看到有些球友打反手球时不要命的向球的落点冲去,就像是足球运动员在争顶头球一样(详见图4)。
我想那一刻他们是忘了,足球运动员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身体,而站在羽毛球赛场的我们则不一样,我们的手中有一把“剑”。因此,打反手高远球时,不要忘了你那纤细修长的手臂,和你手中那支跟你的手臂差不多长的670多毫米的球拍,给它们留出足够的施展空间吧。
图4 反手习惯这种跑动线路的
上辈子都是喜欢争顶头球的足球高手
当球直奔后场底角而去,如果有充分的准备和足够时间,最好还是能够右脚顺步后撤调整为头顶击球。如果来不及,这个时候,就要留意跑动的方式了。以单打为例,一旦决定采用反手击球,尽可能在对方刚一出球就要开始启动,但首先要明确,跑动的终点不是球的落点,而是与球相离大约一臂之隔的位置。
从单打的常规站位位置跑到最大的反手底角位置,一般也采用两步后退法:转身,后撤左脚,重心后靠同时右脚向右后方跨出一大步,同时击球,击球后右脚蹬地转身小跳步回位。像这样拉开适当距离、留出合适空间的反手击球方式,会更容易助你发动全身力量去击球。
有人也许要问,那万一对方打我反手时,我本身站得就比较靠近反手,要是对方的来球与我身体相隔还不到一臂,那难道我还要向右侧移动,以拉开合适的距离再击球吗?如果真有这样的情况,那要么是对方的球没有打到点子上,要么就是你自己没有站到该站的点子上,建议最好还是积极地调整几步,打头顶球吧。
图5 在决定反手回球之时,要立即明确这样的跑动路线
图6 反手移动线路与来球距离示意
遇到打点准确的对手,最头疼的就是四方拉吊和杀追身了,很多人也都吃过这样的亏,杀你一个边线,勉强接起一个球,紧跟着上来扑你一个追身,有时候明明判断对方扑出界了,就是让不开也接不到,这个时候真是恨不得将自己缩成一根擀面杖来让开这颗球,背景音乐我想应该是《let it go!》。
追身球很难接
其实在接追身球的时候,这么狭小而短促的一个节点,也涉及到一个击球空间的问题。
当然,接追身球的情况跟前面两者是不一样的。时间上来说,追身球都是扑杀,时间短;空间上来说,球飞快地直奔身体而来,没有办法提前留或跑出空间。因此,只有靠“让”,下肢不动,仅利用上半身的偏转,来让出一个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接追身球的时候,我们是很难控制身体与球的距离的,如果能赶在球近身之前将其截击回去,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但追身球往往来势凶猛,转瞬即到眼前。因此我们这里让出一个空间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拉开与球的距离,更多的是为了给我们更好地控制和发力预留一个空间。
追身球的点一般大致分布于三处:左右肩和胸口。
处理左肩位置的追身球,多采用反手击球,挡网前或起高球摆脱,通常身体向右让开一个击球空间,让球的小动作还可辅助发力;
处理胸口位置的追身球,多采用反手横拍挡网,这个位置的追身球要回高球比较困难,身体依旧要往右侧让开一个小空间;
高个子安赛龙被杀追身正手挡网
最难受的应该就是右肩位置的追身球,如果能抢到前点,还能正手抽一拍平快球,但一旦被球近身,这个位置便只有身体迅速向左让开一个空间,采用正手回网前球了,如果没有能够及时、迅速让出空间,你只有尽可能将小臂往下沉来挡球了,即便如此,你的回球依旧很难过网。
面对以上提到的三种情况,处理球时,切记与球保持距离。当然,还有很多击球方式,也需要我们留出足够的空间和距离,这里便不再一一举证。上文总结起来,也就三句话:
1.处理网前球,留出足够空间;
2.处理反手球,跑出合理空间;
3.处理追身球,让出适量空间。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小时候看过的《霹雳布袋戏》,剧中有一人物,名为“留三分”,鬼梁兵府食客,蓝袍持剑武生,武艺高超,浓眉肃穆,声厚沉、性稳重,凡事惯留三分,但亦不乏武者自信。
其实想来,打羽毛球亦当如此,回击来球,空间多留三分;挑战高手,自信多留三分;指点弱者,球品多留三分;羽球为友,热爱多留三分。纵一身球技超群,也要知人外有人(“留三分”终死于阎魔旱魃之手)。自信常伴身,凡事留三分,武不用其极,乐交天下有缘人。
听说好看的人,都会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