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晚清的时候科举考试,出了一道题目——项羽与拿破仑。很多读书人只知道项羽,不知道拿破仑为何人,于是在试卷纸上乱诌一通。这便成为晚清文人闭门读书的罪证。我在这里也无意要说明自己比晚清的平庸文人高明多少,但是还是想说说项羽与拿破仑的那些事情。
项羽、拿破仑和韩信三个人,都有一些相似之处,那就是天纵的将帅之才。拿破仑出身于平民,从1791年参军,从士兵开始做起,因为出色的军事才能,五年之后,26岁就成为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然后就开始了在多难的法兰西阻挡所有侵略者,征战于欧洲和非洲,成为法国一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刀。发动雾月政变的时候,拿破仑仅仅三十岁。他用九年的时间从一个士兵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执政,然后成为了威武的拿破仑一世,成为影响欧洲十九世纪发展的风云人物。他的成功首先是军事上的成功,借助于军事上的成功,成为了一个帝王。
项羽的威猛丝毫不亚于拿破仑,二十余岁起兵,23岁成为了各路诸侯的首领,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击败章邯,一战成名。26岁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东征西讨,战无不胜。唯一的一次失败就是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的时候,也年仅30岁。论武力,霸王举鼎,力大无穷,并且留下了中国古代四大枪法之一的霸王枪。在战术上,攻必克,战必胜。最终失败的时候,还以小小的胜利证明自己的战术没有任何问题。
再次是韩信。韩信家庭条件更差,连吃饭都吃不饱,反秦义军一起,他就从了军,在项羽军中得不到重用,只做到了执戟郎中,然后在公元前206年投靠了刚刚被封为汉中王的刘邦,然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占领关中,接着横扫中国的北部,渡临晋,灭魏国,下井陉口,灭赵国,扫燕,平齐,一路打来,所向无敌,然后设定十面埋伏之计,逼的项羽在乌江自刎。论领兵打仗的能力,绝对无话可说。但是他的能力是不是在项羽之上呢?另当别论,虽然十面埋伏是他布下的战略,但是士兵真正听命的是刘邦。
这三个人都是名扬千古的战刀。但是战刀的命运就是在危机的时候用于战场,战事一旦结束,战刀就失去了用途。所以如果仅仅是把自己当成一柄战刀的话,最终肯定是兔死狗烹的下场。这三个人中间,哪一个人最把自己当成战刀呢?无疑是项羽,项羽的武功固然高强,项羽的军事才能固然出众,但是他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丝毫的打算,剿灭暴秦之后,就衣锦还乡。放着自己的天下不去要,甘心拱手送给别人,做自己的西楚霸王。这样的举动,就是在战斗结束之后,将宝刀擦干净收藏起来的意思。韩信比他稍微强了一点,最起码知道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攻下齐国之后,还知道讨价还价,做一个齐王。也曾动作拥兵自立的念头,但是被自己的愚忠思想害了性命。韩信的失败,败在他不甘心只做一柄战刀,但是又不懂筹谋。历史就是在需要他的时候,让他再转眼之间做了大将军,然后是在天下初定之时就被夺去了兵权,从楚王变成了阶下囚。他所缺少的就是自力更生的决心,这从他微寒之时,不知道依靠自己的才能拉帮结派,建立自己的实力可以看出。根深蒂固的需要别人供养的习性,让他成为大将军,有机会拥兵自立的时候,却没有勇气。这就像是喂熟的猎狗,虽然有时候耍点小脾气,但是还是对主人百依百顺的,这和战刀相比,多少有点自己的思想,但是无所作为,更可悲。
拿破仑不一样,他不仅在战场上积累了经验,同时眼睛也盯着国王的宝座,知道利用自己的战刀地位,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权利,培育自己的势力,所以在派别林立的大革命后的法国,能够政变成功,并且让民主制回归为君主制,坐稳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他知道用人,知道如何巩固自己的势力。但是他战刀的习性不改,在成功的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之后,就开始扩张,从一个民族英雄变成了一个侵略者。虽然他依然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能够从海岛上面成功打回巴黎建立百日王朝,无法改变自己是正义对立面的身份。所以再次兵败。拿破仑是一个战刀和主人的结合,几乎达到了人刀合一,不足的是,无法克服战刀与生俱来的魔性,进而玩弄战争。
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在成为战刀的那一刻,战刀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那就是要么在战场上面被其他的利器所折断,要么就是在战争结束之后,成为无人过问的破铜烂铁,甚至是被消融掉,铸成其他的东西。
这让人不得不想到曾国藩,这位湘军的首领,屡败屡战,最终平定太平天国,成为封疆大吏之后,深知自己作为战刀的命运,所以装疯卖傻,避开一切风头,故意表现出自己的市侩习气,才能得以成为一个得以善终的大财主。这是一个成功的从战刀变成玩具刀的例子。如果不是甘心做玩具的话,也难免会沦落到和其他战刀一样的下场。
圣人说:君子不器。一旦一个人的才能仅仅是像器具一样,供别人使用的话,难免会有一天,被主人抛弃。可是天底下也需要那些成为器具的人,关键在于及时抽身。就怕是做惯了器具,丧失了思考的习惯,不知道应变之道,又不知道明哲保身的话,套用孔子的一句话——不知死所也。
可是,大多数人常常只能看到彭大将军的战功和威名,很少有人会思考他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