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计时器: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来自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29854217)

分子计时器: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_第1张图片

瑞典时间2017年10月2日11时45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尘埃落定,为2017诺贝尔奖拉开帷幕。美国遗传学家Jeffrey C.Hall, Michael Rosbash, Michael W.Young因他们的“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获得该奖。

昼夜节律对于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人们每一天都在经历着白天与黑夜的更替,白天工作,晚上休息,每一天都在有规律地进行。昼夜节律一旦被破坏,比如失眠等等,势必对正常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从很小很小的单细胞生物,到自然界最复杂的生物人类,大部分的生物都存在着昼夜节律的机制。从很久以前开始人们就想知道,生物所形成的昼夜节律到底是对环境的适应还是体内固有的机制。1729年,法国天文学家(对,天文学家)Jean 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 将白天张开,晚上闭合的含羞草在黑暗中处理,发现含羞草依然保持着昼夜开闭的节律行为。到了20世纪30年代,Erwing Bünning 研究发现,暴露在非周期光下的亲本植株仍然可以产出具有昼夜节律的后代,且具有不同节律的亲本的子代具有介于两亲本之间的昼夜节律。这一切表明,昼夜节律很有可能是可遗传的。对昼夜节律的研究任务落到了遗传学家的手里。

1971年,Seymour Benzer 和他的学生 Ronald Konopka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对一批果蝇进行诱变处理,碰巧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突变类型:一种是无节律的果蝇,一种周期稍短(19h),一种周期稍长(28h),他们对这三种突变型进行了分析研究,惊喜地发现突变全部指向一个基因:位于果蝇X染色体上的,后来被命名为period的基因。对于昼夜节律的遗传学研究有了起点和希望。

接下来就该我们的主人公出场了:Jeffrey C.Hall, Michael Rosbash组成的实验室和Michael W.Young的实验室在竞争中联手,通过不懈的努力和通力合作,在多年一系列研究中找到了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他们发现,period基因产物mRNA和蛋白质PER在细胞中的含量均存在着昼夜节律变化,且mRNA的峰值在傍晚出现,比PER的峰值出现得早一些。据此他们提出,period基因在表达时存在着转录-翻译负反馈环路(TTFL),即PER的含量升高会抑制period基因的表达。但是仅有一个基因的TTFL是不足以支撑昼夜节律的,因此不久后他们发现了第二个基因:timeless. 通过PER特异性抗体标记,他们找到了TIM(timeless基因的产物)和PER的作用机制:TIM和PER能相互结合且这种结合体能够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从而使PER抑制period表达成为可能。(如图A)因此,在夜晚PER与TIM浓度高的时候,period基因被抑制表达,到了白天PER与TIM的浓度下降,period基因又重新恢复正常表达。这是昼夜节律分子机制的最简单模型。

分子计时器: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_第2张图片

由于转录的翻译的速度非常快,为了适应地球24h的昼夜节律,必定还有其他基因共同发生作用。三位遗传学家继续潜心研究,先是发现clock基因(CLK)和cycle基因(CYK),他们能对timeless和period的表达产生促进作用,同时受到timeless和period的抑制作用。这两个基因可以说是控制了昼夜节律的“振幅”。接着发现了doubletime基因(DBT),产生的DBT可以有效加速PER的衰减过程,延缓了PER的累积,进而增加节律的周期。对TIM起类似作用的对光敏感的CRY(cry基因产生)在1999年也被发现。如图B,这是昼夜节律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的模型。当然,三位诺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要比这个更为复杂。

后来,当三位遗传学家将研究范围推广至所有的动物包括人时,发现大部分动物都具有类似的基因和核心为TTFL的分子机制。关于人的节律,研究发现人的昼夜节律由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CN)作为中央调控,但每个器官和组织都有其独立并相互作用的昼夜节律机制,同时反馈给SCN进行调节和同步化处理,就如同一个大钟控制着许许多多个独立的小钟,为人类的正常生命生活提供计时服务。

然而对于昼夜节律的研究远远没有结束。对于昼夜节律和各种精神疾病的影响,包括抑郁症,双相障碍,失眠等,以及其分子机制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到底有何种影响,还是人们正在努力研究的问题。科学探索和求知的道路永远没有尽头。

参考文献:

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2017/advanced-medicineprize2017.pdf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子计时器: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