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什么都不说,就可以成为他人的贴心好友?今天我们学习《非暴力沟通》第八章《倾听的力量》,学会使用倾听的力量获取友谊和信任。
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卡尔·罗杰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这样写道。这或许是我们内心一直期盼的感觉吧。第八章《倾听的力量》教会我们如何获得这种感觉。
倾听使身心痊愈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遭遇了太多的困难,我们期盼着有位可以信赖的人,只是静静地守望,默默的倾听,不评判、不指责。幼年的时候,这个人是父母,少年的时候,这个人是朋友,青年的时候,这个人是恋人。我们愿意在他们面前,敞开心扉,滔滔不绝,感受温暖,重获前行的力量。
文章中的两件事例,让我们体会到了倾听的力量。比如,一句请求,一个温暖的拥抱,让小女生消除了沮丧,让小学校长得到了重要的人生启示。一些大学老师,通过倾听以及表达自己的需要,使师生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教师们不仅倾听学生感受和需要,受到学生的喜爱,同时还做到了倾听系主任的感受和需要,及时给予反馈,消除系主任的担心和顾虑。教师们的做法也给我们如何与上级沟通提供了借鉴。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听到上级的意见时,通常会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示。在上级面前,我们有时可能会有点紧张,以致无法静下心来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反馈,因此,我特别欣赏这些教师,能像倾听学生那样倾听他们的系主任。
我的启发是,在今后的生活中,在与家人、朋友、同事沟通时,放下一切的想法,倾听对方的心声。尤其是和父母、上级沟通时,倾听他们的需要和感受,对父母、上级的疑虑和担心,给予更多的反馈。
倾听和示弱的能力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因此我们有时也许会发现,运用非暴力沟通是有挑战性的。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受不好意思表达出来。然而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们坦诚的沟通。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作者在这里列举了他的遭遇、表明了倾听和示弱取得的成果。有一次,他在克里夫兰和一群社会青年作为顾问进行谈话时,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我感到伤心,我需要尊重,”,“哦,你们看,”有一个人说道,“他感到伤心,这简直糟透了!”,这时,其他人都哈哈大笑。如果听到这样的话,你是把它看作是攻击,还是通过它来了解这些青年的感受和需要?如果将它看作是羞辱或攻击,你很可能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甚至因为过于恼怒或害怕而无法倾听他们。作者建议首先获得必要的倾听,以避免为充斥头脑的各种想法所束缚。作者用心体会着那位青年的话,以及之后的笑声,他认为他们不高兴,是因为他们把他的话当做指责,然而,通过倾听感受和需要,作者既没有气馁,也没有生气,并对那些青年的不满说出了个人的理解,对话持续了45分钟后,气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青年开始认为作者真的能够理解他们。最后结束时把作者评价为是最好的顾问。作者的同伴大吃一惊,悄悄的问他“可是,你什么也没有说啊!”实际上,通过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他们反馈,作者示范了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沟通。
把伤心、害怕的感受表达出来是比较艰难的,我们在说“我很伤心”这句话时,有时会被对方认为是指责。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去接受挑战,通过倾听与示弱,找出人们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找出相通的人性,最终达成理解。
我的启示是,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有时做起来真的很难。比如,这两天父母亲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犯了,他们打电话给我诉说时,我心里很急,因为这种病犯过好几次,所以就没有耐心听他们讲述,而是在电话里建议劝他们少干家务活,多静卧休息。因为自己分身无术,无法在他们身边照顾,就建议他们找一位保姆来照顾他们。每次我这样说时,他们都说考虑考虑。以前,我认为这是他们不习惯接受他人的照顾,担心花钱,看到文章中的事例我明白了,或许父母打电话给我诉说病痛,是他们需要倾听,而我内心却认为是他们抱怨没人照顾,所以建议找保姆。而他们却一拖再拖不愿接受这个建议,实则是因为这不是他们心中想要的反馈。
倾听可以预防潜在的暴力
作者叙述了人们,尤其是妇女在面对强奸犯、瘾君子等这类特殊人群提出过分请求时,如何成功处理的案例。
在遇到突发状况时,我们要全神贯注的观察对方,并通过语言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描述出来,他是不是很焦虑和不安,同时提出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满足他,而不用伤害自己。当事人说,刚开始时确实很恐怖,她就告诫自己,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为自己辩护。在和对方说了几句话后,她就不再将对方看作是恶魔。并通过表达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让对方醒悟,找出替代的方法,而没有被伤害。那个妇女认为,那些被看作是恶魔的人,其实还是人,只是有时我们无法看到他们和我们的相通之处。
为什么会有犯罪,会有家暴,会有动手打架,这些潜在的暴力背后,或许也是人性的被尊重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我们明白了与他人的潜在暴力行为沟通的方法,可是与亲人的沟通有时却不能幸免。作者说他难找到更好的例子来说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有多困难。 尽管我们知道要谨慎使用“不过”“可是”“但是”这些词语,但和家人沟通时我们情急之下总是脱口而出。或许,这就是我们要反复学习非暴力沟通的原因,因为这种惯性比较难以改变。
倾听可以更好地理解别人说“不”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作者举了一个事例,他请大家去喝咖啡,但有位女士非常唐突的说不。后来他和这位女士交谈了解到,不是因为她不爱喝咖啡,而是因为她担心一起去喝咖啡,作者会一直留意她说话的方式,并评判她,想到这一点她就不想去了。原来她是担心在公共场合作者会评价她的表达方式。当作者明确表示不会这样时,她欣然前往。
我的启发是,当他人说“不”时,带给我们的提醒,和我们听到抱怨、指责是一样的,就是找寻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特别是一个“不”,能从表面语言中得到的信息过少,有时比抱怨和指责更难获取到真实的信息,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给予对方更多的关注。比如上面我提到与父母的沟通,他们不接受保姆来照顾他们,或许有更多的没有说出口的原因,因为我的忽视倾听,所以没有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
我的践行小目标,多花时间倾听父母的倾诉,让他们诉说完整的病痛反应,面对他们不接受保姆照顾的情况,找寻背后的原因,不再提建议和要求,默默倾听,尝试理解他们。
倾听可以使谈话生动有趣
有的时候,谈话的气氛很沉闷,我们体会不到说话的人有怎样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对我们有什么期待,这样的谈话是很累人的,他只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啊。无法帮助我们与他人加深联系,这种局面的出现,往往是因为说话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请求。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尽快提醒说话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等的越久也就越难做到这一点,我们这样做并不是想要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请求他人体会自身的状态。
我的启发,有时候,我们倾诉是因为自身认知和环境条件的局限,没有发现问题的实质,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自己的需要,作为“旁观者清”,我们作为倾听者,可以尝试帮助他人理清思路,帮助他们认清和表达出需要。
使谈话生动有趣的另一种方式是直接表达我们的愿望。你也许会想打断一个人的谈话是不礼貌的。我确信打断别人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想被人当做负担。
我的启示,非暴力沟通提倡全身心倾听,而不是假装在听、表面在听。以前遇到他人描述啰嗦,发散型的表达方式时,我为了面子也不愿打断别人,或说出自己的感受,以为这样是尊重别人,现在想来,自己的这种做法既浪费时间还无助于沟通。下次再遇到这种事情,我要去帮助、引导,而不是默默忍受。
倾听可以治愈心灵的创伤
有的时候,我们说了心里话,很想知道对方的反应,却发现对方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们也许会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在别人保持沉默时,我们一般会觉得有些别扭,而很难静下心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作者举例他做心理医生时,治愈了一位精神病患者的故事。他用两个月的时间,每天向这位不肯开口的女患者进行谈话,细心观察她的反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一周后,患者的表情慢慢开始有反应,经过两个多月的谈话,她理解了作者的关心和帮助,艰难地讲出了心中的烦恼。后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最终病愈。事后她说“我发现,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并得到他人的倾听和理解,是多么的幸福!”
倾听,帮助人们治愈了心灵的创伤,作为一个听众,我们并不需要心理学知识或接受有关精神疗法的训练,关键是我们有能力体会一个人在某个时刻独特的感受和需要。
当朋友或家人有了心理难题,我们想出手帮助、有时却会茫然不自信,认为自己不是医生缺少专业知识,没有能力帮助他们解决烦恼。通过本章的学习,我明白了:用倾听的力量,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就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新年来临,我要回家探望父母和公婆,我准备用倾听的力量,带给他们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