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理论》读后

作者:克里斯·安德森

近年来,很多在微博或者公众号广为传播过的大多数文章、案例,大部分本质上都是经典书籍里面阐述的各种理论的实践版。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长尾化,让各种文化百家齐放,而一切的放大器,终究归随人性。

长尾理论从本质上讲,作者将它归结为一句话:需求曲线开始于头部的传统货币经济,终结于尾部的非货币经济。头尾之间则是两者的混合体。

在头部,产品可以获得强大的的大规模市场流通渠道,然而这个花费的成本巨大,商业上的考虑也占据第一位。生产壹和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不允许经济利益让位于创造力。在头部,一切都是金钱的驱使。

在尾部,生产和流通成本低下(甚至几乎不需要成本),在这里,商业因素并非首要考虑因素。人们参与进来的原因多种多样:自我实现,实验,兴趣等。之所以这个长尾也能称为一种“经济”,在于这个领域中也有一种吸引力不亚于金钱的财富——声誉。从本质上来讲,这种声誉可以为制造者带来其他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各种头衔,工作机会,社会地位等。

看国外特别是有关于互联网方面的书,反观国内总能看出,都在经历一遍书中所提的一些相似的经历。作者提出的“长尾理论”是2004年,相信在当年的中国,连网络都不够普及,这样的理论在我们看来似乎是有些难以理解。然而摆在今天,在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越传统互联网,在看到这样的商业现象的时候,也会有种原来我们也进入到这样的时代的这样一种感觉。我也利用这个机会,用新思维来观察了一下周围:

每年广交会总会吸引很多厂商争相参展,有次灯展恰巧经过,进入逛了一圈。每次一进入大展馆里面的前面几个位置总是行业巨头占据主要位置,布置也相当有气派。然而诺大的场馆里面可不是只有这些大厂家,也有中小企业,甚至有些只是两三人组成的公司也在其中。当时我就很疑惑,在这样高度竞争的行业中,这样小的企业也有存在的价值吗?他们不会被巨头们压制吗?再继续观察,他们所提供的产品一般物美价廉,也更个性化,再与经营者攀谈,得知他们一般也都会在网络上售卖自己的产品,有些还会专门做出口。有一对夫妇,2年前才开始创立这样的公司,创业资金虽然不多,但是依靠自己的“个性化创新”意识,慢慢经营着。他们并没有工厂,也没有在所谓灯具城有大门店,他们的品牌传播依靠的大都是在淘宝上的消费者,回头客的口碑传播。他们这样的“另辟蹊径”,也算是在行业内渐渐做开了。

这便是我们今天国内很多行业的一个现象所在。作者在分析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运作模式后得出的结论:1.在很多领域,在最前端的热门之外,还有很多相对不是很热门的,甚至说冷门超冷门的长尾存在。2.这个长尾是可以通过三个方式来提高关注度的。3.这些冷门的东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并非会比少数热门的东西少。就像上面所提到的那对夫妇一样,通过提供个性化产品并曝光于这部分消费者面前,通过降低消费者的搜索成本,多参加展会等,充分增加与消费者的接触点,推动需求沿曲线向右移动。在很多领域,存在着长长的长尾可以挖掘,也意味着在巨头下还是存在各种机会的,而这机会如果能抓住,并且通过三种方式,也能走在向巨头靠近的路上。

再讲互联网。近年来的博客,微博,再到前几年火起来的微信,即是在媒体领域的体现(本人从事媒体行业)。相对于现在所谓的新媒体,传统媒体的电视,报纸,电台等都需要很大成本的投入。然而今天进入了一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到处鼓吹人人都是自媒体。我可以自己做一本杂志,自己出一本书,自己录一张唱片,自己在app上录制一个电台节目,有才华兴许还能趁机火一把。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有微博,微信,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平台上发声,发布成本甚低,随时随地。微信公众号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经历过疯狂的增长之后,这个“长尾”也经历了优胜劣汰的过程。其中也不乏一些“草根”团队如“一条”、“冷笑话精选”等达到了一个相当大的传播量,这背后的想象空间相当大。甚至有些关注量大的公众号头条一天的传播量已经可以抵得过过去一个报纸一天的发行量。并且这个覆盖范围更广,不限于某个省市。

不可置否,新媒体的出现正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地位,在过去,我们或许还可以说,主流媒体是电视,电台报纸等,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到了今天,过去的“长尾”正不断改变着传媒业的产业形态,“长尾”还是长尾吗?

handsome

2015.10.25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尾理论》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