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变化不如抱朴守拙

追逐变化不如抱朴守拙

2017-3-3

作者:鱼头

80后,爱阅读,追求独立思考,终身学习主义者。坚持每天进步,为共同精进而分享。



(1)

李善友说:

“知识有两个东西组成,一个是逻辑通道,一个是信息量。”

寻求更多的信息量是无效学习,因为经验的累计是归纳不出真理的。

上世纪90年代,盖洛普在针对上百万人做了调研之后,得出了一个让企业大跌眼镜的结论:员工工作的敬业与否,首要的影响因素是其直接主管。

其实还有一个结论是被忽略的。

在提炼了“优秀员工最关注的12个问题”(Q12)之后,盖洛普做了一个问题金字塔,并且郑重地提出了告诫,人力资源实践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高山症:

企业忙着解决塔尖的高大上问题,比如员工培训、职业发展等;

却不知道,更影响员工敬业度的,反而是塔底的基本问题,比如“我要知道工作对我的要求”、“我有完成工作所需的工具”等,

这些基本问题看似土得掉渣,但最重要。

2000年后,“体验经济”风靡,所有企业都绞尽脑汁,想着如何给客户创造“意外的惊喜”。美国一家调研机构,针对企业的客户服务工作做了深入研究,结论同样让人惊讶:

与投入巨资创造客户惊喜相比,企业更应该在解决客户的基本需求上下功夫,比如快速应答和解决客户的投诉问题。

想要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在这些基本面的投入,性价比远高于其他。

客户最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


追逐变化不如抱朴守拙_第1张图片

(2)

世界无疑在变化。

明茨伯格说:

“世界大部分是没有变的,之所以我们觉得世界变化快,因为我们天生会感受到变化的部分。”

说的再直白一点,即使世界在变化,可能跟你我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们……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查理芒格说的一句话:

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


追逐变化不如抱朴守拙_第2张图片

(3)

现在是追逐知识的时代,身边的人大部分人都在努力的学习和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

曾经我也是疯狂地去追逐知识,能够做到平均每个月阅读十本以上的书籍,以此来缓解内心对于能力的渴求和焦虑。

然而,有一次朋友找我聊天的时候,他说:“是否有读过《精进》这本书?”

我说,当然读过。

他又问:“你读了几遍?我已经在读第三遍了。”

瞬间,我感到了一丝恐慌。

因为他能针对书上说的每一个道理、每一个观点,都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真正做到了对一本好书的内化和吸收。

而我只是追求形式上和数量上的阅读,其实是做了表面功夫。

从那时开始,我就渐渐开始放慢阅读的速度,增加一本书阅读的次数,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来不断在生活中实践。


(4)

从增量和存量来说,人类学习的能力永远赶不上新的知识创造的能力。

所以去永远追逐新的知识,是以有涯而追无涯。

与其这样,不如就做一个笨人。

用所有的精力去拥抱那些变化的东西,这是本能;

而守着不变的东西,才是反人类本能的。

其实如果真的把一部经典,读深、读通、读透了,很多的道理和真义也都能悟得透了:

古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辈子只用一本书来贯彻执行和解决问题;

村上春树每年都要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时常给他带来新的灵感和启发;

蒋勋读了一辈子的《红楼梦》,常常能在里面读出佛经的味道。


追逐变化不如抱朴守拙_第3张图片

不追逐潮流,不追逐确定性,

都是反人性的。

老老实实把基础工作做好,

也是反人性的。

所以我选择读经典、做实事、打基础,与其追逐变化,不如抱朴守拙。

— THE END —

保持学习,保持进步,学会精进,每天超越昨天的自己!

知识因分享而增进,人因连接而增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逐变化不如抱朴守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