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二十讲》读后感

大概因为刚刚读过《温迪嬷嬷讲绘画故事》(以下简称《温》)对西方艺术史有了模糊的印象,这本书读起来远不如《温》那么吃力,甚至可以用“流畅”来形容。读完,掩卷回顾,从这本书中,我对西方艺术史又多了哪些了解,遇见那些名画可不可以分析一二。令人沮丧的是,我似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反而增添了一些迷惑。但我知道,我会带着这颗好奇心,一直读下去,直到对西方艺术史有个明晰的了解。领读人阿季带着我们这群艺术小白打开了艺术大门,对于我关上却不是那么容易了。

读《傅雷家书》时,就感觉到傅雷先生是一位近乎苛刻的严父同时也是一位博学多才、治学严谨的大学者。这本书着重体现了后者,通俗易懂而又很精准的对那些名画及其作品了点评,重要的是解答了我在读《温》时保留在脑海里的疑问。先来说说我心中之所惑吧。

裸体,在西方艺术上――尤其在古典艺术上――代表宇宙间最理想的美。它的肌肉、它的动作,它的坚强与伟大,它的外形下面蕴藏着的心灵的力度与强大,予人以世界上最完美的象征。

从《温》到这本书,会发现有好多的裸体画以及雕塑,比如波提切利的《维纳斯之诞生》、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庭天顶画等,读的时候好担心旁边的人探过头来,一定会尴尬至极吧。心中会存有疑问,西方人不是很敬畏上帝以及众神吗,为什么还以裸体展示给大家。读到傅老这段对裸体画或者雕塑的解释,豁然开朗,可还是没有勇气和别人一起欣赏这样的画作,这大概就是东西文化的差异吧。不过,裸体画真的是非常的美,大家可以偷偷的欣赏一下。

在文艺复兴及古代艺术的承继人心目中,唯有“人”才是真正的艺术对象。再自然的“风景”也不是一种高贵的画品。

从乔托的《圣母子》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多数画家都以《圣经》里面的人物故事为素材进行作画,且以圣母子为题材的居多,背景也仅仅起到了辅助作用。所以,作者称“迄波氏(波提切利)止,绘画素有为宗教做宣传之嫌,并有宗教专利之目,然而时代的转移,已是已教思想和享乐主义渐渐复活的时候了”。由于苍白的知识储备,我对宗教的印象就是简单的“上帝”、“oh,my  god”、“星期天礼拜”……完全不曾想到宗教对建筑、绘画有如此地步的影响。这种影响持续到19世纪初叶浪漫派风景画的出现,就在18世纪初期一个批评家还在论文中写到“我绝不提风景画,这是一种不当存在的画品。”对比今天,拿起相机拍一副风景优美至少也是人景相融合的照片才是文艺青年的标配。

对于傅雷先生评价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我只想说,精确、犀利、胆子够大。读到某些段落,我会在心里默默念叨“傅老,口下留情呐,这些可都是大咖呀……”傅雷先生开篇点评的是乔托,赞美之词枚不胜举,借现代美术史家贝伦森之口评价其“绘画之有热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由,与神明之皈依着,自乔托开始。”,但仍不忘记点出《圣方济各向小鸟说教》壁画中,圣者的手,描得很坏,小鸟也画的太大,飞鸟也飞得不行,顿感可爱至极。

越过“呼唤灵魂的生命合奏―多那太罗之雕塑”以及“妩媚且悲怆的心灵颤动―波提切利之妩媚”,我们来领略一下傅老对莱奥纳多.达芬奇的赞叹。达芬奇,是大艺术家,同时是渊博的学者,也是一枚怪才,听过他的故事太多太多,没错,我想入手关于他的传记。作者拿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作比较,指出达芬奇只成就了极少数的画,而且毫不惋惜地毁坏一切他所认为不完美的作品。对于达芬奇的这种作法,作者给予了肯定:“由你的判断或别人的判断,使你发现你的作品中有何缺点,你应当改正,而不应该把这样一件作品陈列在公众面前。你的画将永远在那里证明你的愚昧。

在读《温》时,了解到这些画家都有保护人,教皇呀、国王呀、侯爵呀,完全不像我们以前所了解的艺术家都是潦倒窘迫的,笃定他们应该也很有钱吧。可在这本书中,通过作者对米开朗琪罗、委拉斯开兹受制于人影响天赋施展的讲述,才知道自由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米开朗琪罗完成的西斯庭礼拜堂天顶画,可以显示出他卓越的才能,可是由于一生轮流供多少教皇与诸侯们差遣,毕生除了此幅著作,其余都是些才开端了的作品。作者评价其为“一个诗人,一个苦闷的诗人。”

作者评价拉斐尔、贝尔尼尼、伦勃朗、鲁本斯……这些艺术家的画作同样也很精彩,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最后我想以作者对比格勒兹与狄更罗之后,总结的一段话做结束语。

每种艺术,无论是绘画或雕刻,音乐或诗歌,都自有其特殊的领域与方法,它要摆脱它的领域与方法,总不会有何良好的结果。各种艺术可以互助,可以合作,但不能互相从属。如果有人想把一座雕像如绘画一般柔和、一般自由,那么,这雕像一定是失败的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界名著二十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