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的一切厌倦和无聊他全有

又见许知远。

见到他的时候正是入夜时分,他已经有些醉了,北京城的风里已经有秋天在舒展腰肢,凉意攀附上裸露的四肢。几只无人认领的野猫依然像是统治者,巡视自己的疆土。许知远还是老模样,hippy legacy,一个时代的孤儿。面前的两瓶红酒已经要见底,桌面上零散着几支烟头。依然随身带着本子和笔,手机还是几个月前的iphone,终究还是没有换回来。

单向空间当晚的主角其实是一袭白衣的朱哲琴老师以及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马上会有一个朱老师的声音装置展。当然并没有人讨论这件事情。大部分时间谈论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谈话同时并不是很顺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自沉默,喝酒才是正事。“人类本质上就是靠叙事支撑的么。”“真的么?”语塞,谈话中断。

虽然许知远向其他老师介绍我的时候也会说一句他是我学生,但实际上我并没有太多读过他的东西,我对这个人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他的文字的兴趣。我敏感、焦虑、不安,并且因为这些情绪而惶恐,它们是我不愿意向外展示的一面,是羞耻。我们都不介意被说成抠脚大汉,一句话一个一逼屌草,却很难以面对自己的脆弱。所以一直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饶舌而动情的对白感动,在人类的历史上有这么一刻,人们是在真正交谈的。

许知远让我着迷的地方就在于他能跟这些不安全感、虚无感以及自己的敏感和平相处,这些不是负面的,不是需要加以矫正的东西。本来就应该如此,这是他个人认同的一部分。一个能拥有自我世界的人大概才是成人,我喜欢这样的人,不管是毕飞宇还是许知远或是林少华,不谈论才华学识个性,他们都能在自我的意识里沉浸。

五月份见许知远的时候他向我吐槽了换成iphone的不舒服,这个对他太复杂了,他觉得自己平静的世界被微信打破了。现在许知远的朋友圈成为推广单读,微在以及单向空间的前线,“我们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这句话我暂且当做是个人对时代的无力感的回应。

毕飞宇也是如此,大一的时候跟他在饭桌上第一次知道他不用手机,“没有这个必要,没有什么东西是非要用手机才能联系的”,再后来在某次讲座听他停止使用微博,“我是个虚荣的人,我很快就知道自己发什么被喜欢发什么会被骂,继续使用微博影响我的心理健康”,大四毕业前再见毕老师问到他现在有没有手机,依然不用。

尽管工作内容很大一部分跟social有关,但自己个人的SNS活跃度很低,朋友圈出现之后也固执地拒绝了,逐渐觉得把自已一部分情感依托、安全需求以及社会关系放在巨大的信息流中,危险而又虚弱。对于我个人而言,这些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要大于正面的,我可能无法承受的。

然而后来再想他们拒绝使用是为了守护内心的平静,我呢?本来就是在繁琐的工作之中浮沉,哪里能拥有这样珍贵的东西。大概也是为了装腔作势,做出一点守护了什么的样子,一座城市已经被烈火烧成灰烬,我死守住了教堂顶上的钟。

其实是好好想写一点东西出来的,但是内心一点点扩大的苍白终于还是让我的文字一样的苍白,像是没了真诚的灵魂。想不到什么合适的结尾:摘两段许知远朋友圈不多的心情:

年轻时想做知识与情爱上的唐璜,长大后才明白这背后原来是深深的无能与感伤。

人生之悲催莫过于此:拜伦的一切厌倦和无聊他全有,但是拜伦的两种发泄渠道他都没有——天才和通奸。

你可能感兴趣的:(拜伦的一切厌倦和无聊他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