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读传输层UDP,TCP协议

首先应该明确一个思路:
在TCP/IP协议中,用 源IP,源端口号,目的IP,目的端口号,协议号 这样一个五元组来标识一个网络通信(通过netstat -n查看)

那么传输层如何把有效载荷交给应用层?
1.将报头和有效载荷分离;
2.有效载荷通过某种方式交到上层(报头中必定有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

一.UDP协议

UDP协议格式
详细解读传输层UDP,TCP协议_第1张图片

UDP协议采用定长报头(8字节),将报头和有效载荷分离;
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表示数据从哪个进程来,到哪个进程去。
16位UDP长度:表示整个数据报(报头加数据)的最大长度;因为是定长报头(8字节),所以数据长度 = 总长度 - 8
16位检验和:若检验和出错,会直接丢弃。

UDP协议特点——类似于寄信
1.无连接:不进行连接,只要知道对端的IP与端口号就可以直接通信。
2.不可靠:无确认机制;无重传机制;数据无有序保障;若因网络原因为把数据发送到对端,UDP协议也不会给应用层返回错误。
3.面向数据报只能整包发,整包读。不可能出现读一包半的情况。

UDP缓冲区
没有发送缓冲区,调用sendto会把数据交给内核,由内核再把数据交给网络层……
有接收缓冲区,但是:
1.不保证接受的顺序与发送的顺序一样;
2.如果接收缓冲区满了,在写入的数据会被丢弃。

UDP的socket为全双工,可同时读写。

二:TCP协议

TCP协议格式
详细解读传输层UDP,TCP协议_第2张图片

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表示数据从哪个进程来,到哪个进程去。

32位序号和确认序号有三个作用:
1.请求确认机制;
2.保证数据按序到达;
3.通过序号可得治重复的数据,实现去重。
具体细节后面有详细说明。

4位头部长度:表示TCP报头有多少个4字节。最大为1111->15个4字节,也就是60字节(带选项);默认为0101->5个4字节,也就是20字节(不带选项)。

————————————————————————————————————————
六位标志位:
URG:紧急指针(优先处理的字段)是否有效(有效为1,无效为0)
ACK:确认号是否有效

PSH:提示接收端应用程序立刻从TCP缓冲区读数据
场景:TCP有接收缓冲区和发送缓冲区,若应用层一直不读数据,客户端一直往应用层写数据,那么缓冲区可能满了,就像我蒙着眼给同学的杯子里倒开水一样,当接收缓冲区已经满了,通过PSH标志位提示应用层该读数据了

RST:如果三次握手时最后一次报文丢失,客户端会认为建立好了连接,然而服务器认为没有建立好连接,此时服务器给客户端一个RST响应,告诉客户端并没有建立连接。当客户端收到该响应:应重新建立连接或关闭老连接。(复位报文段)

SYN:请求建立连接,三次握手时为1(同步报文段)
FIN:通知对方本端要关闭,四次挥手时为1(结束报文段)
————————————————————————————————————————

16位窗口大小:就是本端接收缓冲区剩余的大小,要把剩余的大小给对端。
16位校验和:接收端校验不通过则认为数据有问题。
16位紧急指针:因为TCP保证按序到达,所以通过紧急指针标识哪部分为紧急数据,需要优先处理。

TCP连接机制
我在前一篇文章有非常详细的介绍,附链接:
https://blog.csdn.net/han8040laixin/article/details/81283399

TCP在具有可靠性的同时,也引入一些机制来提升效率,接下来我一一介绍:
①可靠性

校验和:接收端校验不通过则认为数据有问题。

连接管理:https://blog.csdn.net/han8040laixin/article/details/81283399

序列号:
TCP将每个字节的数据都进行了编号,称为序列号;
序列号保证了:
1.保证数据按序到达;
2.确认应答;
3.通过序号可得知重复的数据,得以去重;

确认应答(ACK)机制
详细解读传输层UDP,TCP协议_第3张图片
比如我发了1-100的数据(按序到达),对端的确认序号就是ACK 101,表示101号之前的数据都已经确认。

超时重传机制
详细解读传输层UDP,TCP协议_第4张图片
1.A主机给B主机发送数据之后,可能因为网络原因,数据丢包,没有到达主机B;若主机A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间隔内没有收到B发来的确认应答,就会进行重发;
2.主机A没有收到B发来的确认应答,可能是因为该确认应答丢包,这时通过序号可以得知重复的数据,得以去重。

这个特定的时间间隔是动态计算的。2^n-1 * 500 (ms),也就是说,第一次为500ms,再重发一次为500*2,再就是500*4,500*8……,累积到一定次数,TCP认为网络或对端有问题,直接关闭连接。

流量控制
详细解读传输层UDP,TCP协议_第5张图片

接收端把自己的窗口大小告诉发送端,指明自己的接收缓冲区还剩多少;如果接收端的上层一直不处理数据,那么窗口大小就会一直变小,发送端就会减慢发送速度;当接收缓冲区满了,就将窗口大小设为0且告知发送端,这是发送端不再发送数据,但是会定时的发送一个窗口探测,探测接收端窗口大小。

拥塞控制
在对方能接收的前提下,我直接发送一万条数据,如果收到九千九百多条确认应答,应该是部分丢包;如果只收到几个应答,那一定是网络问题。
所以TCP使用慢启动机制,先发送少量数据,看看网络的拥塞状态,再决定以多大的速度传送数据。
拥塞窗口:
第一次发送,拥塞窗口为1,只发送一段数据;收到一个应答,变为2;此时一次发送两段数据,再收到这两段应答,滑动窗口变为4,一次发四个数据……这样就是以指数形式增加。
每次发送时,将拥塞窗口和对方窗口大小比较取小的值作为发送的滑动窗口。
当拥塞窗口增长到一个阈值,以线性增加。

②提高性能

滑动窗口
确认应答性能较差,因为对每一个发送的数据段,都要收到ACK应答才继续发送下一个,尤其是数据往返时间较长的情况。
如果一次发送多段数据:
详细解读传输层UDP,TCP协议_第6张图片
虽然一次发送多段数据,但是一次发送的数据量是有限的;

滑动窗口:
16位窗口大小指的是接收端的接收缓冲区剩余的大小,我给你发数据,你要把你能接收的大小告诉我;
接收端把它接收缓冲区剩余大小告诉我了,所以这个大小就是我无需等待确认应答而可以继续发送的最大值,图里的窗口大小就是400字节。我要维护这个大小,发送前四段数据时,无需等待ACK,因为我知道你的接收缓冲区装得下,就算你一条没读,数据顶多塞满你的接收缓冲区。
收到第一条确认应答(ACK 101,滑动窗口往后滑),这时需要有一个发送端维护的发送缓冲区(由对端的接收缓冲区确定),记录哪些数据没有得到确认应答,而得到确认应答的数据段,就从发送缓冲区删除。
详细解读传输层UDP,TCP协议_第7张图片

快重传
一次发送多段数据,如果丢包了,原因:
1.若是确认应答丢包了,不要紧,可以根据后面的应答确认接收端已经接受了多少数据。
2.如果是数据丢包了,就需要快重传机制。

举例,当101-200这段报文丢包,接收端没有接收到这段,就会一直给发送端发送ACK 101,表示我没有收到101;当发送端连续三次收到ACK 101,就会重发101-200的字段;这个时候接收端接收到101之后,再次返回的为ACK 501(在连续三次发送ACK 101时,接收端接收的其实是200 -301 301-400 401-500的字段,只是被放到了接收缓冲区)

延迟应答
接收端处理数据的能力可能很快,如果收到数据等一会再应答,那么等的这段时间,数据可能已经处理完了,那么返回的窗口大小就会比直接应答大,传输效率就会高。
一般每隔两个包,延迟200ms应答一次。

捎带应答
ACK搭顺风车,和数据放一起应答。就像捎东西的例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