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杀鸡不会受到动物保护协会的抗议?

---自公众号【格物杂文】卜卜

为什么杀鸡不会受到动物保护协会的抗议?_第1张图片
我的壳破了?!

(1)鸡狗不如?鸡不如狗?

广西玉林狗肉节快到了,过往一幕幕看似荒诞但冲击着人们价值认知的动物保护行为仿佛历历在目。今年是否还会有高速公路上拦下肉狗的行动?又会有怎样的舆论解读?

在这里我想讨论的是曾经出现过的一个机智评论--

“爱鸡的人是不是可以阻止别人杀鸡?”

而阻止杀鸡这种行为也曾出现在麦当劳、肯德基的店面,行为主义者用极端的方式表示着他们对杀鸡的抗议。<肯德基麦当劳虐鸡丑闻曝光 两美女裸体抗议>

不过通常而言,爱狗人士对比爱鸡人士还是占了压倒性的大多数。每一年都有人提议禁止食狗行为,但护鸡的依然是少数。

那么,根据“动物也是这个星球的一份子,是人类的好朋友,应该受到保护”的理论,为什么杀鸡不会引起抗议呢?



(2)动植物也有“双标”

对比起鸡,不会动的植物被砍伐则更少会引起同情。在这里,私认为人类“同情心”的产生往往有两个标准(本概念仅用于此文讨论):

1.效用度ultility

2.共情度epathy

· 效用度

是指一样事物,对于人类产生的价值越大,越能引发人们的占有欲和保护欲。包括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娱乐价值等。就鸡而言,生产效益大,母鸡孵蛋三月,就会出现一堆小鸡,吃了一个或者一堆并不会有任何负面影响,鸡代年年无穷尽。但狗只的生产效率就明显大大低于鸡了。

同时,除了食用,狗狗还能满足人类陪伴、玩耍的需求,对比起一顿吃掉,陪伴显然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更有吸引力的。虽然不排除喜欢跟鸡一起玩耍(?)的人,但这个世界的惯例norm通常是由多数派决定的。

为什么杀鸡不会受到动物保护协会的抗议?_第2张图片
谁在背后说我帅?


· 共情度

当人类进行杀戮或目睹杀戮时,有一个心理承受限度。人类的共情能力强,容易感知他人面部表情或情态动作传达出的想法情绪,这是人类的一个本能。同样,对于动物或植物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根据人类对于自身行为的经验获取。共情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基于对自然界具有一致性的默认,人类会把自身与自然界万物进行反复的类比、对比,找到不同的生物就进行标记、定义,找到相同的特点就推断、理解。

相对于只会咯咯叫,啄食虫子的鸡们,狗狗的行为跟人显然更接近,也更能被人类理解为“感知丰富、有感情的生命”。

在此基础上,对狗只进行杀戮时,更能唤起人类内心的“不忍”


(3)那还吃不吃?拦不拦?

基于以上两个评判标准,当我们面对动物杀戮,依然还是会根据自己内心的“不忍”程度来决定我们的行为。这个世界的惯例是多数派决定的,而食狗者恰恰也是不小的一支,尤其是在玉林当地。爱吃狗的人认为食用价值大于陪伴价值,但碍于网络的发达,他们引起了爱狗人士(更庞大的多数派)的密切关注,于是在吃狗这件事上他们增添了社会压力。

个人更支持爱狗多数派,人类的“不忍”是件好事,“不忍”的程度越高,对仅有的这个世界我们会愈加温柔。

对于美好的事物,我们愿意追求永恒,自然界美丽的天文地理和动植物、人类世界美丽的文学科学和情感,一直持续下去,身在其中,幸甚至哉。

为什么杀鸡不会受到动物保护协会的抗议?_第3张图片
【格物杂文】首发。请联系微信号LU960328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杀鸡不会受到动物保护协会的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