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的“坏行为”

如何应对孩子的“坏行为”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提出了家庭教育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性和反应性。要求性指的是家长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反应性指的是对孩子和蔼接受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

根据这两个维度把教养方式分为四种:专制型、民主型、权威型和忽视型。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对孩子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而不是没有变化的一直使用一种教育方式。

没有变化的教养方式要么降低了孩子的独立能力,要么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与时俱进,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才会满足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发展需求。

教育理念决定着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全球化的大潮让我们吸收了西方的教育思想。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受到了质疑,和孩子做朋友,民主、平等是现代家庭的主流。

但是在民主的氛围中,我们却陷入了和孩子争辩的混乱之中,让孩子做什么,却总要被问个“为什么?”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的引导作用被弱化,玩伴作用被增强。

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

孩子的边界是最开放的,因此也最容易受他人的行为和环境的影响。作为家长的我们还要制定规则,为孩子确定一个行为的安全边界。

首先要对坏行为进行分类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总是爱追求完美。我们和孩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孩子是我们的一部分,因此孩子表现好,我们会觉得有面子。孩子不好,则觉得自己的脸面也被丢了,因此喜欢事无巨细,都要指出问题所在。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问题,作为发展中的孩子,有些问题只是成长中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本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我们太刻意地去纠正,反而会强化这种不良行为。因此抓大放小才是问题解决之道。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教育孩子的理念也不同,有些人认为是问题,有些人却认为不是问题。关键是家长自己来对问题进行划分,针对认为严重的问题制订规则,坚定执行。规则不宜过多,五条以内即可,否则规矩太多,反而束缚了孩子的发展。

其次,要了解坏行为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

任何行为的改变都是需要时间的。有时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耐心。《少有人走的路》书中说:真爱就是有耐心。我认为这句话太有道理了。什么是爱,不就是为我们爱的人付出时间,付出精力吗?如果我们连耐心都没有,还能说自己是在爱孩子吗?

培养一个新习惯至少需要二十一天。改变一个坏习惯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白纸才好作画,要修改一张画坏的图花费的功夫肯定要多于重新画一副。

第三,家长之间的意见要保持一致

在改变坏行为的问题上,家长之间首先要意见一致,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自为政,容易造成孩子行为的两面性。

在爸爸这儿可以吃零食,在妈妈那不许吃零食。那孩子是没办法不吃零食的。因为一个行为的改变,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包括外在和内在。外在的标准统一,才能有效的改正不良习惯。内在有改变的愿望才可能改变这个行为。

第四,家长要做到自控

养孩子和养花一样,当花有了问题,我们要调整的是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去找花的毛病。花是没有毛病的,所有的问题都是养花人的问题。如果花的叶片打蔫了,我们就会反思是不是水浇多了,还是在太阳下放久了。

可是在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却缺失了这份清明,总是认为孩子这不好,那不好。改变思维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把责任放在自己身上,家长才能做到自控,负起自己的责任。在教育孩子时,控制自己的情绪,牢记自己的目标是改变坏行为,不被孩子的情绪所操纵,最终达成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应对孩子的“坏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