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式转换

上周走狗屎运,蹭了三天来自IIL的Jeffery Ma老师讲的Project Management Core Skills Training,还拿到了21个课时,让我忍不住想把PMP考下来。

最后一天讲到Soft Skills的时候,马老师多次引用了Stephen R Covey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思想理论和模型,其中有个模型叫“持续成熟模式图”,让我眼前一亮,持续成熟,不就是笑来老师说的持续成长吗?

思维定式转换_第1张图片
持续成熟模式图

以前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种一看就像鸡汤励志的书都避而远之,以为这种书不外乎鼓吹自律、坚持、乐观积极等普世之道。我自以为,读了这么多年书,好歹硕士毕业,道理懂得都差不多了,只是并不能完美的实践而已。既然道理都懂,何苦再浪费时间去读,不如拿时间来研究怎么践行(然而并没有)。

但是,自从Dylan推荐我看笑来老师的《七年就是一辈子》和《把时间当作朋友》之后,改变了我的这种看法。原本这些普世之道在我的价值观体系中,好比人体骨架,而读笑来老师的书,就像是在骨架之上生长出来血肉之躯,让我逐渐鲜活起来。

于是,当马老师讲到“持续成熟模式图”的时候,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似乎和笑来老师讲的理论逐渐融会贯通了。这进一步改变了我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的看法。而课后研究甚至发现,围绕这本书的理论方法,已经衍生出了相应的课程,并且可以考取该门课程的国际认证讲师。

而看过书的前言和第一部分“重新探索自我”之后,更是突然明白,以前我对这类书籍根深蒂固的看法,就叫做“思维定式(Paradigm)”

思维定式是我们每个人看待世界时的一个透镜,这个透镜往往左右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这种“看”和视觉无关,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

如果把世界理解成客观的地域,思维定式就是一份地图,每个人的地图都不一样,它是由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和选择打造而成的。这份地图,反映了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用这份地图来诠释所有的经验和过往,可能从来都不会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地图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的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

如果没有Dylan触发我的“思维转换(Paradigm Shift)”,我可能穷极一生,都在用一份错误的地图指导人生方向,待垂垂老矣的时候都不知道,并不是我不够努力不够勤奋,或者不够幸运,而是我给自己绘制了一份错误的地图。

读完前言和第一部分,大有种“普世之道”大都相似的感觉。比如Covey在前言提到的这本书的正确使用方法,我把它叫做“使用说明书”,总结如下:

1. 知行合一。在学习到的每个习惯之后,附上可以付诸实践的行动;当你在行动中有了更深的理解时,可以再去翻阅书中的知识方法,不断打磨改造和升华。这就是笑来老师讲的,只有践行,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手段,才是真正的学习与创作,在践行过程中反复学习并再去践行,达到真正的复利效应。

2. 同时以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去阅读。以学生的角色去不断学习、吸收,同时以老师的角色去思考,如何在读完之后的48小时内,把学到的东西复述给家人、朋友或同事。这有助于提升我们阅读过程中的注意力,并加深对概念和理论方法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我们有更强烈的愿望去主动思考并付诸实践。这也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大概是谁跟我提到的):检验你对一个概念是否真正理解,就是看自己能否把这个概念,给其他人讲明白。深以为然。

受夫人影响,Covey在讲解理论概念的同时,引入了丰富的实际案例,其中不乏家庭教育。难怪在这本书火热之后,又衍生出了《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高效能青年的七项修炼》等著作。虽然Covey称这七个习惯并非他想出来的,而是早就广为人知的准则,他只是把这些准则整合梳理并为人所用,但在效能提升方面,他也算是半个鼻祖了。

P.S.

后续将会深入研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尝试按照Covey的使用说明书,在理解吸收书中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之后,按照自己的语言,组织并复述出来。并努力尝试践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达到持续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定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