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有过度渲染读书的作用的趋势,比如认为一年阅读一百本书就是很牛的象征,比如各路大牛也在分享自己的私家书单,就连笔者自己也时常凑热闹,分享几篇书评。好似读书是一种特别好的学习方法,可真的是这样吗?
但我的切身体会是:读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算不上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不知各位同学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如果目的是学以致用,通过读书来学习往往不够给力。
台湾编程高手XDite被李笑来请来分享她超级高效的学习方法,其中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对一个领域迅速上手的最高效学习方式,是找一个比自己牛逼十倍的老师,然后拜托TA给自己设计该领域实操所需的“高频小套路”给自己练习,通过练熟这些高频小套路,把这个领域中最重要的框架“烧”到自己的脑子里。
“高频小套路”就是一个领域中最重要、最常出现的基本动作。比如学习厨艺的高频小套路就有刀功、火候、下菜的先后顺序、加入调配料等;做非诉律师的高频小套路就是做法律研究、尽职调查、起草协议、协议谈判、协议签署执行;写作的高频小套路就是至少包括确定主题、提出观点、串联素材等。
高频小套路的特点是:一旦你熟练掌握,就觉得这个领域开始入门了,做事情也越来越顺利——因为已经把这个领域中最重要的思维框架“烧”到了自己的脑子里。
高频小套路一定要由该领域的高手来设计,最高这个高手还具有不错的教学能力。因为该领域的高手最清楚这个领域的精髓,而教育能力使他们可以针对初学者的情况来设计教学效果最佳的项目,来培训你掌握高频小套路。
XDite这个“高频小套路”的理论给了我巨大的触发,使得我把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连接起来。
比如我自己业余在研究证券投资的时候,发现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并非去看那些投资书籍,而是到雪球上去找老师。一旦发现一个老师水平高、品行正、教学性强、并且其投资策略适合自己,我就会去通读这位老师在雪球上的所有发言。
比如通过大量阅读“云蒙”的雪球发言,发现她的高频小套路就是:以银行股的投资价值研究为基础,给各家银行的投资价值打分,并且在股价发生一定变化后,对银行股作切换——把投资价值分数已经降低银行股的切换到分数更高的;
“银行螺丝钉”的高频小套路是利用格雷厄姆提出的“盈利收益率”(即市盈率倒数)指标,在盈利收益率大于10%且高于两倍的长期国债利率时买入指数基金,在盈利收益率小于自己能获得的其他低风险替代投资品种的收益时卖出指数基金;
“阿土哥”的高频小套路是用市净率作为估值指标,在指数低估时加杠杆买入指数基金,持有并等待,直到指数估值回归后再卖出(一般持有到2倍市净率)。
之前觉得读他们的雪球发言比读投资书籍更有快感,学习更快,收获更多——特别是自己理清了他们的一个个小型的投资逻辑时候。但当初并不知道具体原因,直到听到XDite的“高频小套路”理论,才发现它们其实有暗合之处。
首先,这些雪球人气用户算得上是投资高手;其次,它们的发言里对其最高频使用的投资套路作了反复表达;第三,由于雪球上每次发言篇幅不会太长,所以他们分享的内容又符合“小套路”的特点。
然而读书,却往往无法满足“高频小套路”的特点。
首先,一本书往往又厚又长,使得很多内容根本不是该领域的“高频”的核心内容,而是大有水分、可有可无;其次,由于一本书的字数较多,且形式上追求完整,所以给出的往往不是“小套路”,而是“中套路”甚至“大套路”。
中套路、大套路固然有其学习价值,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并非上手最快、效率最高的学习方法。
那什么时候用书籍来学习更有价值?
在自己想要发展出“中套路”甚至“大套路”的时候。
事实上,XDite还分享了她的一套学习环节的链条:
首先是找比自己牛逼十倍的高手老师帮你挑选或设计高频小套路菜单,在自己熟练练会之后,再补充一些该领域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学习和练习一些比较高频的小套路,再补充理论知识,然后自己搞出中套路。
而读书,最适合的阶段是在补充理论知识以及促进自己搞出中套路的阶段,而对于初学出门阶段,则往往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君子善假于物也。读书作为一种常见的学习方法,自然要拿来为自己所用,但不必过度倚赖,毕竟我们追求的是学习效果,而不是“在读书就是在学习”的自欺欺人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