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故事

今年春节大年初二,一个朋友在焦作漫格咖啡厅发了个朋友圈,用图片“炫耀”她和朋友在咖啡厅的休闲时刻,与此同时,住在郑州的我在同步欣赏她的图片。突然,我看到一本被一摞书刊蒙面三分之二的杂志封面似曾相识,我让朋友给我翻拍过来,此刊果然和我有缘,那是《领导科学》杂志1988年的第一期,里面收录有我采写的一篇人物通讯,记录的是当时沁阳机械厂厂长马俊哲。

故事里的故事_第1张图片
这就是当时我朋友拍的原版,露出三分之一的杂志封面。


这个杂志已经过去29年了,咖啡厅出现这本杂志让我特别惊讶。我让朋友去咨询服务员,服务员回答,老板想营造怀旧书屋风格,搜集了很多老报刊杂志。

春节朋友翻拍的就是这本杂志,中间为马俊哲


一个社会场合,随意的一张照片,却被我从一隅中发现29年前的故事,这个千分之一都不可能的概率被我碰到了。

这应该是奇缘了吧?但是,这篇文章和这篇文章主人公牵出来的还有许多故事。

1983年我到《焦作日报》做记者,跑工交城建口。1987年冬我和焦作机械局一位干事去沁杨机械厂调研,发现这个厂在产品正红火时突然改产,时任厂长马俊哲说,我看到小作坊都能生产的老产品要被市场淘汰,我立下“军令状”决定改产,并取得成功。这句话让我让灵光一现,我立马悟出主题,写出3000字的通讯,标题定为《风险决策者》。这篇通讯在《焦作日报》刊出后,沁阳广播站连播三天。当时正好《中国机械报》搞改革征文,我随手寄了过去,不久,《领导科学》杂志记者宋寅到焦作采访,我陪他再去沁阳机械厂,他听了介绍也非常激动,于是我们俩达成共识,文章还用我的,他拍了很多照片,其中一张选为杂志封面。

1988年,关于这篇文章的喜事接踵而来。先后获得了焦作市好新闻一等奖、中国机械报“四季青”杯改革潮大奖赛二等奖,河南省好新闻三等奖,全国一些机械行业纷纷到沁机考察取经。

这个景泰蓝奖杯就是那个征文二等奖


时隔不久,老马被提拔到沁杨市乡镇企业局当局长,两年后,又被任命沁阳科委主任,又过两年,老马进入了沁阳市领导层,任政协副主席兼统战部部长。老马不管职务咋变,我们的友谊始终没变,春节互致电话,他到焦作开会如果时间充裕,也会到报社找我聊聊天。

这种友谊还促进我们俩的工作。1995年,老马已经当政协副主席了,有一天,他打电话想让我去看乡镇企业。我们路经一处正在施工的工地,老马顺口说,这个大楼是科技大楼,抓紧施工是为迎接河南省科学技术大会在这里召开,省科技会基本都是在省会开,这次放在沁阳这个县级市,是因为沁阳的经济发展科技成分已经达到36%。我一听,马上联想到邓小平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我大感兴趣,当下要求现场采访,沁阳科委按我的要求,请来了几个政府、企业相关单位的负责人,用数字加例子证明这个理论的成立。我只用一个小时写出了700字消息:“沁阳经济发展科技含量占三成”。这个路边拾来的新闻一路杀到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位置。2000年,我在《新闻战线》杂志发表一篇论文叫《采访中的应变》,介绍采写这个新闻的体会,文章发表后,国内一些专家、学者、教授在撰写文章或讲课时,会拿出这个事情举例,而且还有深度评论,我也从中受益匪浅。

从业以来,我采写的新闻获得各类奖100多篇,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以上也有十几篇,是这篇通讯使让我对新闻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自此近30年,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仅在焦作新闻界站住了脚,我退二线后被聘到人民日报河南分社,凭此优势很快有了立锥之地,从2009年底到2014年底的5年时间,人民日报刊登的河南人物,绝大多数都有我的参与,这段经历也为我的新闻生涯增加了厚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事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