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昨天花了三个小时左右把马歇尔·卢森堡著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读完了。

不得不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如何有愉快的与人沟通并最终解决问题是多么重要且讲究技巧的一件事!

在现实社会中,当自己的提议或者请求被别人拒绝以后,我们往往会感到恼怒并与对方拉开距离且倾向于拒绝对方的提议或者请求;当然,倘若对方也是这种心理,那么整个事情将会朝着恶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比如这样的一件事:

工作一整天的妈妈回到家,看见昨天的垃圾没有倒、碗也没有洗,甚至还没有做饭,想到自己累了一整天回来还要做这么多事,很是生气。

  1. 妈妈:小明!你怎么这么懒,整天在家都不知道做饭打扫卫生吗?!你这样下去是找不到女朋友的!
  2. 小明听见妈妈这样说自己很是难过,砰的一声关门进自己屋了:哼!找不到就找不到!
  3. 妈妈看见小明这样,也很难过:我每天工作那么累,回来还要收拾这乱糟糟的东西…

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这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妈妈其实只是想让小明多帮帮自己做些家务,可是到头来却把两个人的关系搞僵了。那如果换一种沟通的方式呢:

  1. 妈妈:小明,家里的卫生还没有打扫,让我觉得乱糟糟的,我想打扫一下家里的卫生,你能帮妈妈打扫一下卫生吗?
  2. 小明:Yes,madam!

我相信,作为晚辈,自己的长辈这样跟自己说话,没有晚辈会拒绝长辈的请求吧。
其实这里就涉及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 观察:客观的事情,而不是主观的评论
  • 感受: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看法
  • 需要: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需要清晰的表达出来
  • 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

就拿上面的例子来举例分析:

  • 观察:家里的卫生还没有打扫
  • 感受:让我觉得乱糟糟的
  • 需要:我想打扫一下家里的卫生
  • 请求:你能帮妈妈打扫一下卫生吗?

这四个要素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观察

一定要基于客观的事实进行表述,不能将自己主观的评论混为一谈。尤其是消极的评论。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比如上面的例子中:

  • 你怎么这么懒! ---- 这是评论,而且是消极的评论
  • 家里的卫生还没有打扫 ---- 这是事实,没有打扫卫生

人们肯定倾向于听见消极的评论,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说的事实,那人们将倾向于继续听你诉说。

感受

基于前面的观察,你有什么感受?郁闷、苦恼还是其他的?只有说出你的感受,人们才会注意你的愿望是什么。拿书中的一个例子:

有一次,一对夫妻一起参加了一个研讨班,期间,太太对先生说:“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先生的反应真的就像一堵墙: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太太气坏了,转向我,嚷道:“看!他总是这样。坐在一边,闷声不响。和他过日子,就像对着一堵墙。” “你是不是感到孤单,希望先生多体贴你呢?”我问道。在她表示认同后,我试图说明,“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这种话很难提醒她先生留意她的愿望。一旦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很可能就会觉得委屈并退缩,这样,双方的关系甚至会更加疏远。

需要

有了客观的事实,有了对客观事实的感受,那么你需要什么:

  • 需要儿子打扫卫生?
  • 需要丈夫多体贴你?
  • 需要安静的工作环境?

你的需要必须清晰,不能模糊:

  • 需要一个干净的家?
  • 不想跟一堵墙生活?
  • 不想在工作的时候心情乱糟糟的

上面这里需求都是模糊不清晰的,就算你提出了你的需求,但是人们不能理解。这需求不能帮助你达成愿望。

请求

你有了你的需求,那么你的请求是什么呢?你想让我做什么能够帮助你呢?
对了,你的请求必须是清晰可行的,比如:

  • 你能帮妈妈打扫一下卫生吗?
  • 平时我说话的时候能集中精力听我说话吗?
  • 可以在工作的时候不要来打扰我们?

记住清晰可行的请求能够告诉对方怎么做才能帮助到你!

只要在沟通的时候,注意这四个要素,不敢说对方一定会按自己想要的那样去做,但可以肯定不会让对方拒绝跟自己沟通,甚至背道而驰。

与此同时,认真的倾听对方并体会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试想一下:如果对方没有认真倾听你在说什么,肯定会对你的倾诉起到消极的影响,进而使得你关闭沟通的大门!

打破人与人之间阻碍沟通的那堵墙,让对方认真倾听你在说什么并认真考虑你的感受、请求,会让解决问题的成本低很多,甚至会避免暴力,这种沟通方式正可谓:非暴力沟通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谈谈理想)